有名的清修之地
寺庙上升起袅袅桑烟 摄影:郭祚彬
据寺庙里僧人介绍,扎叶巴寺是当年松赞干布为爱妃芒萨赤尊公主所建的修行神庙之一,后来发展为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
以岩洞和寺院一体而闻名的扎叶巴寺,其中一些修行洞非常有名,有松赞干布修行的法王洞、莲花生修行的月亮洞、刺杀吐蕃末代赞普的拉隆修行的拉隆洞、阿底峡修行的祖师洞等等。
进入扎叶巴寺,顺石阶而上,沿着游步道经过白塔,见到的第一个洞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第一传人阿底峡尊者曾经修行过的“祖师洞”。 阿底峡掀起了西藏佛教的后弘期。阿底峡洞,藏语中叫“丹真扎普”,意为“欢庆洞”。这个名字有个来历:当年阿底峡到扎叶巴修行时,生了场大病,在扎叶巴的其他修行洞修行时都不见好,后来到此洞,却奇迹般地病愈,加之在此洞找到了伏藏经典《东尼丹真多巴》,因此他觉得非常愉悦,就给此洞取名为“丹真扎普”。洞里供奉了阿底峡、仲敦巴和伍勒巴新绕的佛像。隔壁的洞是阿底峡和他的弟子仲敦巴的厨房,里面有他们用过的天然崖灶。再隔壁的洞叫“牦牛鼻洞”,因此洞形如牦牛鼻,中间有崖柱,可绕一圈。
祖师洞出来向右,再向上前行,即是著名的强巴佛殿,殿内主供佛为强巴佛,即未来佛、弥勒佛。大殿内供有三层楼高的强巴佛像。
从强巴佛殿继续向右,下方是藏王松赞干布曾经修行过的“法王洞”。顾名思义,“法王洞”是法王松赞干布的修行洞,里面有松赞干布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塑像。还有用建筑大昭寺用的土混合其他材料建造的朗巴朗哉的塑像;崖壁上有自然形成的狮身空行母像。据说在此洞转三圈等同于转山南隆子县的神山“子日”山顶转一圈,以求健康、长寿、平安。
在“法王洞”外,松赞干布的藏妃芒萨赤尊为供奉佛祖建了一个小佛殿“祖拉康”。
法王洞下方是刺杀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的拉隆修行过的“拉隆洞”。拉隆洞内现存有拉隆的足印和一千多年前绘于崖窟内的壁画。拉隆洞有两个连着的洞窟,左边的洞是护法神殿,里面供奉有六臂护法、白拉姆、班丹拉姆等护法神像。当时拉隆刺杀了朗达玛后逃跑,后来便在扎叶巴隐修。据说现在供奉他的塑像的洞是他亲自挖的,在此洞我们可以看到印有他脚印的石头。
法王洞右方紧挨着的就是莲花生修行过的月亮洞。据西藏宗史记载: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倡兴佛教,请莲花生大师前来弘扬佛法。莲花生大师在扎叶巴寺修行传教时,营造了“108大成就者”修行洞,从此这里便成为吐蕃著名的密法修行道场。莲花生洞内圣迹较多,不仅有莲花生大师的两只足印,洞崖壁上还天然生成了一尊宗喀巴大师的佛像。
此洞与桑耶的“吉宗普”和雅隆的“西扎普”素有西藏三大著名修行洞之称。此修行洞有洞中洞,据说莲花生大师在内洞修行,当时他觉得洞里太闷,于是用手指戳出一个小洞,小洞外有自然生成的宗喀巴大师像和道士尼玛增之像。
转完扎叶巴寺,沿游步道一路下山,路边有一排卖凉粉、凉面和炸土豆之类小吃的小摊。找张小凳坐下,要上一碗凉粉或是凉面,边吃东西边看风景。在这一刻,远离了都市的喧嚣,聆听着那洪亮而悠远的钟声,让心灵在古老而神秘的佛教文化里徜徉,去感受那别样的清幽,尽享那份难得的安宁。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