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是佛教用来供放僧侣舍利(梵文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经卷和各种法物的一种雄伟建筑物。佛塔又称为佛宝塔,源于古代印度,梵语称“堵波”,也译作“诸波”、“浮图”。意为“方坟”、“圆冢”、“灵庙”等。藏语称为“乔典”,蒙语称为“苏波尔嘎”。原意是堆积土石,收藏遗骨。藏传佛教的佛塔是随着佛教传入藏区,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建筑物。它遍及藏传佛教的各个寺院周围和寺院内,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藏传佛教佛塔的起源
佛塔的起源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密切关系。据佛经记载:当时印度有个名叫给孤独的佛教居士拜见释迦牟尼时说道:“您常巡游各国,我不能常见到您,请您送点纪念之物给我吧。”佛祖就把自己的指甲和头发给了他。并说道:“送给你这爪发供养好了。”于是给孤独居士便建塔供养之。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佛体火化,变成“击之不碎,色彩晶莹”的舍利子。舍利被认为是法力无量的神物。弟子们遵照佛祖吩咐,建造了三层佛塔,内装部分舍利。另外的舍利被摩揭陀等八个小国的人们分别迎去,建造圆锥形的石圆冢(石塔),将佛祖舍利安放在圆冢内进行供奉。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佛塔,它们距今约有2800多年历史。关于佛塔在印度的缘起,还有一种说法,据《菩萨舍身饲虎起塔因缘经》记载,古印度诃摩国国王的第三个王子摩诃萨缍看见生有七只虎子的母虎即将饿死,他于心不忍,将自己身体刺破流出鲜血让母虎添食,而最后自己则只留下一堆白骨舍利。摩诃国王造了一座塔形墓来埋葬舍利,做为永久供奉的纪念标志。从此,佛塔这种原为埋葬和供奉舍利的佛教建筑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在世界信仰佛教的地区广泛兴建起来。后来佛塔除了作为收藏佛教高僧大德的舍利、活佛的骨灰和肉身的灵塔外,还供奉经书、佛像、衣冠等佛教法物。
藏传佛教的佛塔是随着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和发展而兴建起来的。据西藏佛教史记载,约公元五世纪,吐蕃赞普(王)拉脱脱日聂赞时期就有了佛塔传入的说法。相传,当拉脱脱昆日聂赞普60岁那年,有一天他正在王宫屋顶上时,忽然看到一批神物由天而降,其中就有舍利宝塔、佛经等宝物。还有一种说法是,翻译师黎特塞到吐蕃,把宝塔、佛经等宝物献给吐蕃赞普(王),从此,西藏就有了佛塔。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佛教也从印度、中原唐朝等地传入吐蕃。据说当时有人给松赞干布敬言说西藏地形犹如罗刹魔女仰卧状,随时有可能翻腾起来兴风作浪,迫害生灵。因此,松赞干布下令在许多要害地方建造了许多佛塔和寺庙,如在拉萨红山顶上建造白塔,在昌珠寺址建佛塔等。塔中供奉佛教经文、咒语、佛宝物等,目的是为了制服藏地的鬼怪,镇伏四方邪魔,保佑藏地平安吉祥。
公元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公元755-797年在位)时期,从印度迎接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来西藏传布佛教,在赤松德赞的支持下,在西藏山南地区兴建了西藏佛教史上的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寺院桑耶寺,并在桑耶寺主殿四角分别建造红、绿、黑、白四座佛舍利塔。同时,在寂护和莲花生大师及其弟子们的主持下,还修建了松嘎尔五石塔、乃宁曲德佛塔等一大批风格与印度佛塔相似的早期藏传佛教佛塔。此后,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这种印度式的佛塔文化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特点的建筑物。
藏传佛教佛塔的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佛塔建筑形制不同,功用各异。从形制上看,主要有坛城式和覆钵式两种。坛城式佛塔一般采用土石结构建造,规模宏大,巍峨矗立,十分壮观。而且其形制颇具坛城形,加之主要又按照佛教的坛城义理构形,故带有浓郁的宗教神圣气氛。
坛城又称“曼荼罗”,是古印度密教修秘法时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地筑起的圆形或方形土台。认为此处充满佛与菩萨。曼荼罗分为多种,各描绘象征不同的佛教义理。代表各种佛教义理的各种形式和类别的曼荼罗可用图案、佛、菩萨表示。也可以建造佛塔来表示其方位布局,这种按照密宗曼荼罗义理构想的佛塔建筑,就形成了坛城式佛塔的基本特征,这种佛塔在建筑群中占据主导地位,寺院其它建筑往往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分布。这种佛塔多见于早期藏传佛教寺院周围或寺院中。
覆钵式佛塔宽肩圆腹,身大而圆,就象一个倒扣着的僧钵,又因肚象瓶,故俗称为“瓶塔”。塔顶一般有镀金铜华盖,边缘悬风铃,华盖顶上有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它往往披金戴银,威严壮美,给人以清净肃穆之感。这种佛塔,藏语称之为“噶丹却丹”,俗称喇嘛塔。它深受藏传佛教各派所喜爱,各派高僧大德,僧侣大众都把它作为供放佛舍利、活佛肉身法体和各种法物的灵塔。
从佛塔的功用上看,藏传佛教佛塔大致分为灵塔和经塔两类。灵塔,也叫“舍利塔”,是储存和供奉大小喇嘛僧众的真身或真身舍利的坟冢。这种塔可建在露天,也可建在寺院室内。塔的大小和装饰繁简以被葬喇嘛僧侣的身份而定,如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灵塔一般都有10多米高,珠宝镶嵌,金银饰表。第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用黄金11.9082万两、大小珠宝4千多颗包镶。十世班禅大师的灵塔高11.55米,用32万多颗珠宝,614千克黄金包镶。低级灵塔只有1米多高的土、石堆积物。经塔,包括菩提塔、过街塔等。它作储存供奉佛经、佛像等用。经塔一般建在寺院周围或山顶路旁等处,大的如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塔座面积为2200平方米,全高约40米。最小的经塔叫玛尼塔,是信徒们随便在路旁堆起的一堆石头。
藏传佛教佛塔的构造及其象征意义
起源于公元前二世纪中期的佛塔,传入西藏后,与藏族传统建筑结合而形成了藏传佛教佛塔的基本形制,其构造由塔座、塔瓶、塔刹和塔顶等四大部分组成。塔座部分由塔座、座阶、塔面(狮子座)、境端、墙檐、塔宫、十美等构成。正视多呈“工”字形,是塔最下面的方形基底。塔瓶(或塔身)部分包括塔身阶层、塔身瓶座、佛龛、瓶门、塔瓶等,多呈瓶形,为塔的中间圆形部分,塔刹部分包括塔刹斗拱基座、拱垫、塔拱、支撑华盖木及莲花盘、十三法轮、阴法轮、阳法轮、华盖缨络、总持慈悲经论、佛幢或塔伞等。塔顶部分包括月亮、太阳和顶饰。佛塔的每个构成部分都有着具体而生动的象征意义。
塔座代表人世间,象征所缘或所依,即僧和僧众。塔阶是连接基座与塔面之间的阶梯。塔面上雕刻着守护智慧之宝(佛法)的狮子,它是佛陀的象征。境端和墙檐象征“趣悟阶路”。塔宫象征佛殿。十美是指富裕地方的十种优美条件,即远近牧草美、田宅土质美、饮灌水性美、础磨石质美、屋薪木材美。总称十美,比喻吸收了一切美好的条件。塔身阶层,以阶梯状象征心灵发展的四个阶段。塔身瓶座,代表五大之一的“土”。佛龛是供佛像的地方。瓶门即塔瓶之门,指塔瓶中间开的小龛,叫“眼光门”。塔瓶,即圆形部分或覆钵部分,代表五大之一“水”。十三法轮又称相轮部,呈圆锥状,象征五大之一的“精进之火”。法轮又代表佛所说法。又象征十三天。大伞状缨络,表示华盖。总持慈悲经论象征宏扬佛法。小伞盖伞状月盘,表示佛幢,它和大伞盖部分共同象征五大之一的“风”。太阳和月亮象征精神或灵。树叶状或爪状部分的塔尖,它与日月共属日月部,象征五大之一的“空”或“神空”。
藏传佛教认为一座佛塔主要有“五大”部分的象征性,即日月部代表空,伞盖部代表风,相轮(十三法轮)部代表火,塔瓶(覆钵部)代表水,瓶座(台座)部代表地。其意义为:土依金,金依水,水依风,风依空,空无所依。体现了佛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相互依赖而存在”着的“四大皆空”的理论内涵。
藏传佛教佛塔的所谓“五大”象征,其实是对佛教“地、水、火、风”“四界”的另一种说法。因此藏传佛教在解释佛塔的象征意义上,充分运用了“四界”构成世间万物这一基本思想。由于藏传佛教佛塔具有佛教思想“四界”的直观表现,因此,把高僧大德的肉身或法物保存于塔中,就更能体现佛体复归“四界”,使之再度“转世”而来,佛塔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生命“轮回”。体现和宣扬了佛教的世界观、轮回转世等基本精神,具有浓郁的宗教神秘气氛和强烈的宗教感染力。
藏传佛教的著名佛塔简介
藏传佛教的佛塔数量众多,几乎每个寺院和有信徒的地区都兴建有佛塔。其中较著名的有桑耶寺塔、松嘎尔石塔、十万佛塔、五塔寺塔、清净化域塔、塔尔寺大银塔、善逝八塔、达赖喇嘛灵塔、班禅灵塔等。这些佛塔或历史悠久,或地位特殊,或造价昂贵,或内容丰富而闻名于世。
桑耶寺塔位于西藏山南桑耶寺内,是西藏早期佛塔的代表,由白、红、黑、绿四佛塔组成。四塔分别建在乌孜大殿四角成直线的地方,象征四大天王,以镇伏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灾人祸发生。白塔位于大殿东南角,用石块和石板砌成,塔体呈白色,塔身方形,上有覆钵形塔腹,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据《西藏王臣记》载,白塔中“供奉有从印度摩揭陀国王的门前宝瓶中取来的如来舍利,及西藏先王的严密摩尼宝和五部经典。传说这塔是最大的加持。红塔建于大殿西南角,用砖石砌成,形方而实圆,状如覆锺。腰部以上呈环状级,上部为覆钵形塔腹,宝刹之上置两段相轮,上为七环、下为九环,塔身为泛光土红色。黑塔位于大殿西北角,用条砖砌成,呈黑色。塔身如三迭覆钵,刹盘上托宝剑,第二级相轮七环,上即瓶盖和宝珠。绿塔在大殿东北角,由绿色琉璃砌成,构形较复杂,其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身为覆钵形,上置相轮宝刹,伞盖上承托宝瓶和宝珠。
松嘎尔石塔,由形制大同小异的五个佛塔组成。位于桑耶寺西约15里的松嘎尔乡,相传由印度寂护大师主持建造。这五塔呈东西一线分布,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形制古朴,雄伟壮观,实属奇迹。五石塔皆由塔座、塔和塔顶三部组成。塔座有多边形和正方形两种,塔瓶呈覆钵形。其中西端石塔最大,塔高5.5米,底座边长4.1米,塔瓶最大直径2.5米,高1.65米,塔顶高2.95米。松嘎尔石塔与桑耶寺塔一道被认为是西藏吐蕃时代佛塔艺术的代表。
十万佛塔,藏语称“巴廊曲典”,意为“卷浪之塔”。位于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的白居寺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当年江孜法王贡桑绕丹帕,在布顿大师(1290-1364)生前设计的基础上集资修建。塔高32.5米,塔基面积为2200平方米。塔内有108个门,77间佛殿、神龛和经堂,素有“塔中寺”之称。据说,雕塑、绘画的各种佛菩萨像达10万尊,藏经书1049套,因此,在藏文史籍中被记载为“古布木曲典”,意为“十万佛塔”。据说十万佛塔有非凡的神灵,对着佛塔念一遍经,等于在其它地方念一千遍,凡是对佛塔献哈达、供果、祈祷、磕长头者,佛便能给其禳祛灾难免除罪恶,使他一生幸福。所以,每天来此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五塔寺塔,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是一座金刚座舍利宝塔。塔座为拱门方形高台,高7.85米,上有方形小塔,中塔最高为8.65米,砖石结构,塔表有用琉璃砌成的梵文佛像、七珍八宝图案,并刻有梵、藏、蒙古等三种文字经文。五塔寺塔结构独特,造型优美、雕刻精巧,是中国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佛塔的代表。
清净化域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黄寺内。西黄寺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为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来京驻所。因六世班禅为祝乾隆帝60寿辰要赴京朝圣,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来京因病圆寂,两年后送其舍利金盒回藏,于寺后建衣冠石塔以作纪念,称“清净化域塔”。塔用精美白石砌筑而成,石基高3米多,塔四隅各有一座八边形塔式经幢,幢下刻有经文。整座塔形是一座组合式建筑,大塔四角建小塔,结构巧妙,布局严谨,气势雄伟,给人端庄圣洁之感。主塔为西藏典型的喇嘛塔格式,雕刻的佛传人物,建筑花纹装饰等又是汉族传统手法。所以清净化域塔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杰作。
塔尔寺大银塔又称宗喀巴纪念塔。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内。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9年),以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据说下有大师的胞衣。1419年,大师圆寂后,先后改建成涅槃塔和菩提塔型。全塔用银壳包裹,并饰以黄金及各种珠宝。塔高11.26米,塔底周长20米,面积25平方米,成为藏传佛教著名的银制佛塔。
善逝八塔又名如意八塔,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广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依宗喀巴大师幼年在此垒塔的传说修建而成。每座塔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为5.7平方米,青砖结构。八塔由东向西分别为善逝塔、菩提塔、转法轮塔、神变塔、天降塔、息诤塔、尊胜塔和涅槃塔。分别用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佛、说法、降魔、天降、平息内部争论、弟子祝寿,圆寂等八件大事。
达赖喇嘛灵塔,位于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灵塔殿内,共有8座灵塔。即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塔身以金皮包裹,各种珠宝玉石镶嵌,金碧辉煌。内藏经过特殊处理的以上各世达赖喇嘛的肉身。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最大,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豪华。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共有三层,仅塔身就高达14.85米,共耗黄金11万多两,塔瓶上镶嵌着各种珠宝,格外壮丽,被誉为“世界第一饰”。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塔高14米,耗用黄金18万多两,塔面上镶嵌钻石、珍珠、玛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雄伟壮丽,富丽堂皇,被誉为“万宝丛中一颗绚丽夺目的巨珠”。
班禅灵塔,位于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内。包括四世班禅灵塔、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和十世班禅大师灵塔。四世班禅灵塔于公元1666年建成,塔身高11米,用黄金2700两,白银33000两,铜39000千克、绸缎9000多尺,各种珠宝不计其数。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于1988年底建成,灵塔身高11.52米,银包金裹,嵌满各种珠宝,仅包裹塔身就用黄金217.7千克,白银1669千克,黄铜5638.75千克,内存五世到九世班禅的遗骨和各种装填法物。十世班禅大师灵塔于1993年8月建成,面积为253平方米,塔身高11.55米,以金皮包裹,遍镶珠宝,共享黄金614千克,白银275.22千克,宝石868颗,珠宝24种6794颗,内存十世班禅大师法体和各种法物。它是藏传佛教最年轻的著名佛塔。
(责编: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