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日期: 2008-9-1
ISBN: 9787542113108
图书字数: 100000
图书页数: 195
图书印次: 1
图书版次: 1
图书开本: 大32开
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的开基祖师、藏人视大师为阿弥陀佛之化身,观世音之法语、诸佛之心意,是“身语意”。三者之汇合,并尊称为“咕噜仁波切”即“珍贵宝上师”之意。
莲花生大师是西元八世纪时,西藏王赤松德赞派遣使者从尼泊尔请来传播佛教的一位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士来藏地传播佛教之前,赤松德赞王曾请来沙河尔国王子、高僧希哇措大师到西藏传播佛教。当赤松德赞王准备按照希哇措大师的想法,创建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时,遭到了朝中少数大臣及贵族的极力反对。他们为了阻止佛教传播,勾结社会上的一些人,煽动闹事。希哇措大师对此早有觉察,故请赤松德赞王派使者邀请莲花生大士来拨邪显止,降妖除魔,创建佛寺,宏扬佛教。
莲花生大士接受邀请,于藏地及前来西藏的路上,降伏了千千万万的妖魔鬼怪,并命令他们护持正法,协助创见佛寺。从此,他们齐心协力帮助赤松德赞王治理朝政,发展佛教。不久,创建了西藏第一座有僧宝的桑耶寺,当时首先皈依的25名弟子,为西藏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莲花生大士同时建立了译经院,以毗若礼那为首的一百零八名译师在莲花生大士的主持下,翻译了佛教显、密经典著作,普及了佛陀法教,佛学讲修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莲花生大士在赤松德赞王圆寂之后,继续留在西藏—段时间,协助藏王木赤赞布治理朝政,制定法律,传授佛学,创建了显、密两宗俱全的法教,为藏传佛教奠立发展基础。
本书真实记录了大师来藏以后真实经历。
目录
第一章 成王嗣与坐宝座
第二章 寒林修持,空行加被
第三章 寻师求法,示现修心
第四章 善巧方便传法利生
第五章 修毗苏达与普巴法,证大手印持明位
第六章 藏王统一境内各部族
第七章 藏王建立大乘法幢
第八章 莲师入藏
第九章 西藏神魔,具誓护法
第十章 入红石宫,调伏庙地
第十一章 建桑耶寺,进行开光
第十二章 译经以及建立秘密真言法幢
第十三章 五比丘赴印度求法,南开宁波得成就
第十四章 毗卢遮那赴印度求法,受逐到擦瓦容
第十五章 藏王建立三宝法律
第十六章 延请无垢友大师,后悔放逐毗卢遮那
第十七章 于桑耶寺翻译佛法,建立法幢
第十八章 修法延长藏王寿命
第十九章 传秘密真言仪轨,藏王弟子致力修持
第二十章 召用寺庙守卫,为护法故译威猛咒,开示修补誓约之道
第二十一章 岩藏教法,对藏王开示未来
第二十二章 亲访西藏圣地,藏心意法,传授口诀
第二十三章 莲师欲离藏,王臣苦劝无效
第二十四章 对西藏王的最后建议
第二十五章 对西藏大臣的最后建议
第二十六章 对西藏比丘的最后建议
第二十七章 对西藏佛法教师的最后建议
第二十八章 对西藏密续行者的最后建议
第二十九章 对西藏禅修者的最后建议
第三十章 对西藏瑜珈士的最后建议
第三十一章 对西藏男子的最后建议
第三十二章 对西藏女子的最后建议
第三十三章 对西藏功德主的最后建议
第三十四章 对西藏医师的最后建议
第三十五章 对西藏上师弟子的最后建议
第三十六章 对西藏人民的最后建议
第三十七章 王臣众等求观音法
第三十八章 开示观音以三种悲心照看六道
第三十九章 六字大明功德利益
第四十章 回应礼敬所唱之歌
第四十一章 为伏罗刹,离开西藏
简史之文
阐明真实义
跋
内容摘要
第一章 成王嗣与坐宝座
在印度的西北方,荣耀的邬地雅那国里,有个大城名为炽光宝。城中宫殿众宝庄严,殿内住着法王印札菩提统御万民。王座高广,由种种晶莹珍物雕饰而成,周围有108位嫔妃承侍,并内外文武大臣与无量仆役所围绕。
王膝下空虚,于是降旨召集全国的祭司法众,在夏季第一个月的15号,向三宝兴广大供养。王诵持一部《法云经》,并誓言行广大布施事业,以利众生。
往后许多年,王依誓而行,尽库藏所有来布施,直到库藏近乎空虚。布施事业遂停了下来,但求乞之人仍源源不绝。群臣遂道:“国库已经完全空了,没有剩余物品。”
但求乞者对此答复心有不满,而说道:“要是真的这样,让我们空手而回,那么以往王所做的种种布施,都将功亏一篑。”
王便忖道:“海中有个岛,上面住了龙女娇娘,娇娘有个满愿宝,能满足一切需求,没有极限。若有菩萨为了法的缘故修习布施,向她求这个宝,她会答应给予的。所以我必须去请得这个宝物,再继续布施事业。”于是便下令备船,选定一位曾多次赴海寻宝的船长同行。王带领了一班侍从,正要上船时,朝廷众臣都来劝王不要冒险离去。但王意已决。于是王便登船离去,四方大帆迎风张扬。
刮起顺风时,船上的帆便张开;刮起逆风时,就收起帆,在四方降下铅锤。如此地加以控制,王及侍众终于来到了大海。此时便张开大帆,阵阵顺风吹来,令他们更快地接近了目的地。
一行人等到达了珍宝岛,王和船长另搭小船前进,其他人就待在大船上。王见到眼前一座白色的山,遂问道:“那是什么山?”
船长答道:“那是银山。”
两人继续前进,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蓝色的山。王又问道:“那是什么山?”
船长答道:“蓝宝石山。”继续走,又看到了一座黄色的山,王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船长答道:“那是金山,我们就是要到那里去。”
(责编: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