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塘寺,在日喀则市区境内,位于市驻京地西南的中尼公路旁,距市区20公里。该寺称“那当寺”、“拉尔塘寺”等,清雍正皇帝曾赐名“普恩寺”。
纳塘寺,藏语意为“象鼻平地寺”。传说1039年(藏历第一绕迥之土兔年),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西藏传教,途经此地休息时,问随行的弟子:“山旁的平地上有何物?”第子们回答说:“那座山形似大象的鼻子,平地上有一块大岩石和16只金黄色的蜜蜂。”于是,阿底峡便高兴地预言:“不久的将来,此地就会出现一座有名的寺庙,对我佛的教法广为弘传。16只金典色的蜜蜂是16尊者的化身,大岩石即是象征着寺庙。”并说“此地殊胜,是16尊者经常驻足的地方,吉祥无比。”
1153年(藏历第三绕迥之水鸡年),即阿底峡圆寂近百年之际,噶当派弟子董敦·罗追札巴在这里创建了纳塘寺,后逐渐发展成为纳塘寺系统。董敦·罗追札巴是侠尔瓦大师(1070~1141)的著名弟子,于1106年(藏历第二绕迥之火狗年)生在西藏夏阁河之加喀则邬芒村董氏家族中。曾拜俄措寺堪布多巴钦波的弟子嘉杜为师习经,主要修习戒律经教。后来,到前藏从侠尔瓦在师学经十年。大师非常喜欢他,将噶当派的全部教法传授于他,名列众弟子前茅。侠尔瓦死后,他在纳塘地方讲经传教达十二年(1141~1152),聚集了一些僧人,于1153年创建纳塘寺。此后的十四年中他住持该寺,制定寺规,招徒传法。晚年将法位传给多敦喜饶札,自去拉多绛之达德曲隆地方(今萨迦到境内),于1166年(藏历第三饶迥之火狗年)圆寂,享年61岁。纳塘寺以传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1204年进藏)的律学而著名,不过该寺主要还是传承噶当教典派的法统,成为噶当派著名的律宗道场。据说,该寺第三任法台都孜扎巴曾亲自目睹了三十五佛(即“忏悔佛”,释迦牟尼佛位于三十五佛之首。他们是: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灭佛、竖德佛、梅檀功德佛、无量拘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毕佛、莲花光游戏神通佛、才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尖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市北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德婆罗树王佛)、尊胜佛母(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女性菩萨)、16菩萨(指密教的16菩萨:弥勒、不空、除忧、除恶、香象、大精进、虚空藏、智幢、无量光、贤护、纲明、月光、文殊、辨积、金刚藏、普贤)的显现。此后该寺学者札巴僧格建立了“参尼扎仓”(法相辩经院),觉丹热智等塑造了该寺的大佛释迦牟尼像。法台朗扎巴修建了宁玛拉康,其弟子门朗楚臣修建了该寺的大经堂。第六辈法台尼玛坚赞任命了严持戒律的八虚,严格整饰了戒律。第九辈法台扎巴尊追在元世祖时,常住北京讲经说法,利乐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