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文章

艾旺寺

   发布时间:2005-07-04 14:59:00   来源:《西藏寺庙》

  艾旺寺,在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县城距日喀则132公里)境内,位于县驻地以南的萨马达乡萨鲁村,寺庙距康马县驻地15公里,寺庙坐落在冲巴涌曲河岸,依山傍水,海拔4400米。
              
  艾旺寺创建于吐蕃王朝时期。寺院坐南朝北,面积925平方米(东西长37米,南北宽25米)。围墙平面呈长方形,高3米,厚1.5米,墙上砌石塔108座;北面围墙正中开有大门,宽9米。墙内殿堂平面呈“凸”字形,南为正殿,东西为配殿,中间为庭院(长17米,宽12米)。殿堂与围墙之间形成回廓,宽1.3米。殿堂向外的墙体与围墙均涂饰红色颜料,是一座红色的佛殿。“文革”中,寺庙顶部被毁,殿内佛像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寺庙正殿呈长方形,殿内面积60.5平方米(东西长11米,南北宽5.5米)。墙周砌有一圈石砌台座,高0.8米,宽0.8米。正面台座上供有七佛泥塑像:无为螺髻,面相长方,额间有白毫,纤眉修长,眼帘下垂,双目微闭,鼻梁高挺,薄唇小嘴;身着双领下垂大衣,右肩敷搭偏衫塑圆形头光,直径0.9米;头光正中为六出花瓣状图案,每一花瓣有一朵菱形状花朵,图案之外有一周连珠纹,再外为一周卷草纹。正中的释迦佛像为结跏趺坐于佛座之上,高2.3米;两侧的佛像均善跏趺坐于佛座之上,高3米,整个造像端庄沉静。
              
  寺庙内东配殿面积35平方米(南北长7米,东西宽5米)。殿内原有泥塑造像19尊,其中正面供奉弥勒佛像1尊和菩萨像4尊,南北两则各供有菩萨像5尊,殿门两侧各供有菩萨像1尊和金刚力士像1尊。现仅布菩萨像11尊和金刚力士像2尊。菩萨站立,皆高2.2米,形象与服饰相同,仅相互之间的表情有细微变化,服饰的卷褶形状有所不同,手印各自有别。菩萨身后有桃形头光,素面。菩萨像脸长方,额前有一排垂发,额中有白毫相,长收弯曲,眼敛下垂,眼睛微张,鼻梁挺直,翘嘴,面带微笑。菩萨身着无领小开胸长袖长袍,袍上饰大朵的圆形团花,图案中心为一朵8瓣团花,团花外环绕4束向两侧卷曲的类似云纹的花束,再外为一周连珠纹。菩萨腰束带,腰带雕饰蛇皮或鳄鱼地纹,上缀雕花方牌,下垂璎珞,璎珞上雕狮头、幼狮和神鼠;长裙下摆多卷褶,十分厚重;足踏短靴,立于蒲团之上。金刚像头颅物大,上身赤裸,一手握拳上举,一手向身侧平伸,肌肉发达;下身着短裙,缠蛇为带;双腿呈弓箭形,姿态威猛刚劲。一金刚足下踏一裸体侧卧女妖。其像高1.9米,肩宽0.6米,两足间距1.1米。西配殿,面积30平方米(南北长6米,东西宽5米),正面有一神龛依墙而建,龛内原供有泥塑佛像,现已毁;神龛高3米、宽2米,龛上雕塑有“S”形卷草纹和菱形花朵。西配殿四周墙壁上原有许多龙女、飞天、晰蝎等泥塑浮雕,现大部分被毁。
              
  艾旺寺原信宁玛派,后改奉格鲁派。正殿塑像文雅清秀、广袖宽袍、轻盈质朴,受汉地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具有云冈、龙门石窟中唐代佛教造像的风格;东配殿泥塑与中亚寺庙中塑像十分相似;西配殿神龛、浮雕的印度风格也十分明显,可以说艾旺寺的雕塑汇集了汉地、印度、于阗三咱不同的艺术风格。

 

(责编:鹤喆)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