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蚌寺,在拉萨市区境内,位于市驻地以西约10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哲蚌”,意为“米堆”、“积米”,全称“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旧译“别蚌寺”、“面赉绷”等。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哲蚌寺,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的著名弟子绛青曲结·扎西贝丹于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创建。绛青曲结(意即妙音法尊)·扎西贝丹(1379~1449)出身山南桑耶地方一个富豪家庭。幼年在泽当寺出家,曾在江浦、觉摩陇等寺学法,后从宗喀巴受比丘戒。据说,他擅长于背诵佛经。当宗喀巴建立甘丹寺后,命他别建一座寺庙。他在内邬宗宗本南喀桑布(亦名吉学本波)的支持下修建了哲蚌寺。建成后,宗喀巴曾亲往主持“开光”(即开眼)仪式。17世纪上半叶,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又进行了扩建,第五世达赖以前的几世达赖都曾担任过该寺的堪布。
哲蚌寺主要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和甘丹颇章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又有其各自附属的康村、僧舍等,形成结构严密的建筑单位。每个建筑建筑单位内部基本上分为三个地平层次:即院落地平、经堂地平和佛殿地平,形成了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的地位。在大殿和经堂的外部又采用金顶、相轮、宝幢、八宝等佛教题材加以装饰,增强了佛教庄严气氛,形成了规模惊人的大型建筑群体。远眺群楼层叠,鳞次栉比,耀金映垩,雄奇壮丽,宛如一座美丽的山城。
措钦大殿:位于哲蚌寺中心,占地面积近4500平方米。殿前有石铺广场,面积200平方米,登上17级宽广的石阶便是8根列柱的明廊。大殿的经堂规模宏大,有房221间,有柱183根,面积约1800平方米。其中心升起一层构成面积一百多平方米的高敞天窗。经堂雕梁画栋,依柱是悬幢,帏幔交织,五光十色,加上后面醒醒目的鎏金铜像,盏盏长明油灯,显得十分富丽堂皇。堂内供奉的佛像造型精美生动,特别是正中的广殊菩萨及大白伞盖佛母,高大而精致,佛像的背光、周围的边饰和雕兽造型生动,是罕见的精美艺术佳作。
大殿后部为“堆松拉康”(三世佛殿),三进三间,高达两层楼。前门顶部开有前向高敞天窗,较好地改善了室内采光。三世佛各与其随身二弟子组成一组,置身塔形佛龛中。正中为释迦佛及二弟子,佛龛为三座镀为铜塔。这种佛龛装饰是其他地方极少见到的。佛殿两侧塑以高达丈余的八大随佛弟子形象,神容娴雅,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佛殿门内两侧则分塑金刚力士和马头明王。堆松拉康是哲蚌寺最早的拉康之一,系绛青曲结时期所建,其内现有的建筑和塑像带有浓厚的早期色彩。拉康背后和侧面筑有一周回廊,回廊北段保留着珍贵的早期壁画,回廊出口还存有同治年御笔匾额一方(长3米,宽1.2米,厚4厘米),中心楷书“输诚向化”4字。
堆松拉康的左侧是“弥旺拉康”。其内塑一尊高大的12岁身量的强巴佛坐像,身在下层而头部达于二楼。该佛像由颇罗弥旺出资塑造,故其称为“弥旺强巴”,佛像比例匀称,刻画细腻,形象亲切感人。堆松拉康的右侧是“伦崩拉康”。其内前边有两座较小的白塔为“伦布佛塔”;后部并列三座银塔:中心为第三世达整风(索南嘉措)灵塔,高6.16米;北侧为第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灵塔,高5.57米,加上1米高的木制束腰须弥座,通高达6.57米;南边为摄政王灵塔,通高4.6米。灵塔制作精致豪华,皆以银皮包裹,又嵌以珠宝奇珍,仅第三、四世达赖灵塔就耗去白银14800两。
大殿二楼只有一个“甘珠尔拉康”,余为库房。拉康内所藏《甘珠尔》经典很多,原有3部珍贵藏本:一部为明朝后期云南土司木增所送的理想版《大藏经》;另一部为清康熙时木刻经文;不有一部是1675年(清康熙四年)第巴·洛桑土都为达赖嘛祝寿而用金汁抄录的全部《甘珠尔》经文。
大殿三楼有一小殿叫“强巴通真拉康”。内供巨型的强巴通真铜像,据说这是强巴佛长到8岁时的身量像,系乃东王应宗喀巴吩咐而造的。塑像颇带几天稚气。为佛造像中的佼佼者。佛像前供有一个法螺,据说是宗喀巴授命绛青曲结建哲蚌寺时赠送给他的法物。佛殿顶部的金顶特殊,为方形尖顶式。佛殿门上悬挂“穆隆元善”汉文匾额一方。匾上刻有椭圆形篆字图章一枚,文为“大清道光丙午年孟秋之印”,后面亦刻图章两枚:一为“勿穆氏”3字;一为“琦善之印”4字。这块匾额是时任驻藏大臣的琦善在他任满调离西藏的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7月刻制奉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扶植利用政策。
大殿四楼为释迦佛殿,主供释迦牟尼说法像,据说是这500两白银制成的。两旁置银塔13座。侧殿为罗汉堂内供佛教中的历代祖师和罗汉等神像,并供有哲蚌寺主要大活佛的报身像。佛殿顶部建有一金顶,为歇山式;金顶下有华丽的斗栱,系借鉴内地建筑营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