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如拉康,全称“扎玛尔吉如拉康‘。在山南地区之乃东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北的结巴乡吉如村,县城距拉萨市183公里。系西藏吐蕃王朝墀德祖赞(704~755)时期始建的一座古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吉如拉康坐西朝东,面积981.72平方米(长30.3米,宽32.4米)。寺庙建筑分属五个时期:第一期建筑为那姆拉康,其时代约在吐蕃早、中期。第二期建筑为释迦佛堂及其转经回廊,时代为8世纪上半叶。现在的寺庙正是在此基础上护建形成的。第三期建筑为嘎登曲贡拉康,是阿底峡大师传教时借住的地方,时代为11世纪初期。第四期建筑为释迦佛堂前的集会堂及两侧的转经廊、僧房和两柱廊房,时代为16~17世纪。第五期建筑为1957年进行护建后形成的小建筑群,拥有3个拉康、2个集会堂和众多的经廊、僧舍。寺庙布局上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是寺庙的主体,由释迦佛堂、集会堂及转经回廊等附属建筑组成;北侧为后来逐步归并于吉如拉康的,主要有那姆纳拉康、嘎登曲贡拉康等。
释迦佛堂及其转经回廊建筑:释迦佛堂坐落在吉如拉康南部最后面,宽8.8米,进深7.65米,高6.5米,面积为67平方米。佛堂开间进深各3间,四周砌以石墙(厚0.95米),砌筑较粗糙。建筑形制属世面式密梁平顶结构,梁柱斗栱硕大,古朴浑厚。内有4柱,高4.4米,直径0.38~0.4米;柱头颇别致:下部为栌斗,栌斗正面长0.46米,侧宽0.4米,高0.14米;栌斗上方为柱栱;紧接斗上的小栱长0.78米,上部的大栱长0.05米。大小栱之间雕刻三升形象,从而在柱头上显示出鲜明的一斗三升结构特征。转经回廊围绕在佛堂的南、北、西三面,东侧为回廊的进出口。回廊建筑大部分已在晚上期护建寺庙时拆除,只南侧东端还幸存原有经廊,长2.5米,宽1.7米,高3.6米;外墙石砌,墙厚0.9米;回廊顶部横棚短椽(圆木),直径0.26米,间距0.3米,粗细统一和谐。释迦佛堂与经廊建筑错落有致,体现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建筑水平和技艺。
释迦佛堂的线刻和塑绘艺术:释迦佛堂建筑构件上还有珍贵的早期线刻艺术作品。堂内明柱柱栱除雕有生动的卷草纹饰外,还在各大栱栱心正面刻有各种图案:前排右柱栱心刻有美丽的摩尼宝珠;左柱柱栱刻有威猛的大雄狮,神态生动,用刀简捷。后排左柱栱心刻有巨龙,躯体呈“∽”状,曲颈昂首,动感极强;右柱栱心图案为虎,头圆而唇短,显得矫捷劲健。释迦佛堂共有塑像13尊,属泥塑彩绘,主尊为释迦牟尼,余为八大随佛弟子、二力士用语供养人夫妇。释迦牟尼位于于后部正中佛坛上。坛座宽4.42米,进深2.3米,高1.18米,下部为须弥座,上部为仰覆莲瓣。佛像高3.2米,身宽2.85米,胸部体厚1米;螺髻,身着右袒式大衣,结跏趺坐;右手垂右膝做“触地印”,左手拜会钵置于腹前腿上,衣褶垂拖于莲座;佛面颊较丰满,长眉高鼻,面容端庄,沉静中略带威严。佛像顶部有鹏螺龛门,由大鹏、法螺、摩羯鱼、宝莲、宝柱、宝瓶等六种神化形象组成,造型古雅生动。八大随佛弟子和二力士分立于主尊前边两侧;主尊对面门南一侧是菩萨装的供养人夫妇立像。八大随佛弟子和供养人夫妇立像。八大随佛弟子和供养人夫妇10尊,造像生动匀称,一般高3米,肩宽多为0.75米,上体稍前倾,五官端正清秀,神情虔诚恭顺。八大随佛弟子中以右列上首弟子形象最为完整,此塑像蛾眉凤眼,嘴角微扬,面容娴静,手势文雅,体态温柔,宛如年轻贵妇。供养人中的妇人容颜娟秀,略带羞涩,乳房突出,体态匀称,是地道的世俗女子形象。八大随佛弟子和供养人塑像皆作菩萨装,手戴镯,臂饰钏,佩璎珞,高髻花冠,袒胸露臂,着绿色或蓝色披帛,红色长裙曳地。东侧四弟子及供养人在长裙外又加蓝色短裙,富有质感。二力士着虎裙、长靴,袒露的上身和臂膊缠蛇5条,森严威武。
释迦佛堂藏有吐蕃埋藏文物,著名的有:
观音唐卡:长80厘米,宽23.6厘米,上部正中彩绘观音立像,高发髻,束宝缯,上身裸露,饰璎珞,右臂略屈微前伸,掌心向外,左手拈花置胸前;下着绿色短裤,腰系红色结带,下肢赤裸,两脚处向呈一字形,站立于莲座上。身后有红色背光。观音立像下部小柜内绘一结跏趺坐男性供养人和一合掌跪立女性供养人像。唐卡背面有梵语对音藏译文字54行。
贝叶经:一叶,长34厘米,宽4厘米,正面抄有经文5行。背面以中心为界,半边写经文6行,另半边写4行。中间有小圆孔,供穿缀用。
手抄经卷:数量极多,约十多万页。字体古朴,纸质较好,多为16世纪遗物。
其他时期建筑:吉如拉康最早的建筑为那姆纳拉康,现存开间面阔3间进深3间,室内面积三十多平方米,是1957年扩建后的规模;原有规模很小,面积为5.8平方米,内供一佛八弟子塑像,主尊为那巴尔内赞,“文革”时期被毁。嘎登曲贡拉康也是吉如拉康早期的建筑,门南向,室内面积7.8平方米,高2.05米。建筑甚粗糙;内墙遍布早期壁画。正中墙壁绘有阿底峡,两侧为其两大弟子促敦巴和欧若白西若,朝拜者络绎不绝。吉如拉康晚上期还增加了不少建筑,价值较高的为释迦佛堂前边的集会堂。集会堂面积为56.3平方米,有柱4根,皆方形,栌斗、柱栱及柱体雕饰彩绘,繁密华丽;堂内四壁遍红教题材的壁画,其西壁南侧主绘红教题材的壁画,其西壁南侧主绘夏迦多巴佛,北侧绘门喀拉大像,南壁中部绘莲花生大像,北壁中部绘多吉扎·仁增钦布活佛大像,东壁和南、北壁中部则依次绘四尊护法神像,极为精美。增建集会堂的同时,又在集会堂的左右两侧和前边增修了转经回廊,回廊前部中间辟一出入通道(寺大门),通道外又建两柱门房,组成了一组严密对称的建筑小群体。吉如拉康在1957年又进行了一次护修改建,拆除的有转经回廊、佛堂部分建筑和那姆纳拉康之间的界墙及大门之门廊;增建的有那姆纳拉康上边的集会堂、释迦佛堂前集会堂门廊及北部界墙旁的僧房等;改建了两则释迦佛堂和那姆纳拉康的连墙,扩修改建,拆除的有转经回廊、佛堂部分建筑和那姆纳拉康之间的界墙及大门之门廊;增建的有那姆纳拉康上边的集会堂、释迦佛堂前集会堂门廊及北部界墙旁的僧房等;改建了两侧释迦佛堂和那姆纳拉康的连墙,扩建了那姆纳拉康,堵死了那姆纳拉康正对的前大门。这次护修仍然保留了该寺的主体建筑。
吉如拉康规模不大,但留下的建筑、雕刻、泥塑、绘画等相当丰富,对研究西藏历史、宗教、艺术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责编: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