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文章

佛教寺院教育制度的起始

   发布时间:2009-06-23 14:18:00   来源:西藏文化网

  佛教的寺院教育制度兴起于古印度。大约在佛陀圆寂500年后,随着寺院和石窟寺的不断修建开凿,寺院逐渐成为僧人生活和学修的主要场所。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徒们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系统独特的寺院教育体系。

  寺院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佛教经律论三藏。寺院的教学方式,为讲经、诵经、辩经、著述和禅观实修的有机结合。学僧们除集体和个别听受三藏经典外,获取和验证所学佛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立宗论辩。久而久之,辩经成了古印度寺院教育中获取佛教知识、检验所学深浅,以至获得佛教学位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一位刻苦学习了多年的僧人,只有在寺院举行的辩论大会上立宗辩经,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识,验证自己的闻思修境界,从而使僧团能够对他的佛法水平予以认证。因此,辩经是当时印度各寺院最普及的学修方法之一。

  古印度寺院的辩经活动与龙树、无著、世亲、陈那、法称等佛教大师的积极倡导有直接关系。

  据多罗那他记载,公元二世纪的那烂陀寺不仅是古印度最著名的寺院之一,也是最早的佛教大学。从公元二世纪开始,一直到公元七、八世纪,那烂陀寺一直是古印度佛教教育的中心之一,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国家的僧人不远万里前往学习深造,对大乘佛教的弘扬和发展、佛教人才的培养、佛教教育的系统化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公元三世纪以来,印度各地相继出现了不少著名寺院,如超戒寺、乌丹塔普拉寺、婆耆罗沙纳寺与那烂陀寺并称为印度四大佛寺。而那烂陀寺从公元一世纪始建到十二世纪被毁,一直是早期和中期大乘佛教(显教)的最高学府,而九世纪以后的超戒寺则是印度晚期大乘佛教(密教)的最高学府。上述这些寺院不仅是古代印度佛教教育中心,也是学习研究其它各种知识的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

  佛教初传西藏时,那烂陀寺和超戒寺就与藏传佛教结下了深厚的法缘。如吐蕃时期的法成、寂护,后弘期的阿底峡、释迦室利等对藏传佛教做出过极大贡献的一代宗师,都曾在这两个寺院里学修生活过。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据说是寂护大师模仿印度乌丹塔普拉寺而设计新建的。

  然而随着公元七、八世纪印度佛教的逐渐衰弱和婆罗门教的复兴,以及伊斯兰教的大举入侵,使得众多佛教寺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那烂陀寺、超戒寺也都受到严重的破坏。从此,古印度佛教传统教学体制和辩经方式,在公元九世纪以后日渐衰微。

 

(责编:顾钰)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