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文章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产生

   发布时间:2009-06-23 14:15:00   来源:西藏文化网

  松赞干布执政时期曾在离今天色拉寺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叫帕邦卡的寺院,藏文的创制人吞弥·桑布扎曾受命在这里为吐蕃贵族大臣们讲授藏文,并教授他们佛经、梵文等印度文化知识,可以说帕邦卡是藏族历史上第一所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学校。

  到公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大力弘扬佛法,决定修建桑耶寺。公元776年,藏族历史上出现了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随着印度高僧莲花生、寂护及一切有部12位高僧、中观分别说部僧人,以及唐朝摩诃衍那(大乘和尚)等高僧大德的到来,才出现了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批藏地出家人,藏史一般称他们为“吐蕃七觉士”,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僧伽体制:有亲教师,有学僧,有特定的学习经论场所——“扎仓”。

  桑耶寺建成后不久,在拉萨佛教界内部又发生了著名的“顿渐之争”。从中原传入西藏、主张“顿悟”的禅宗大师大乘和尚,与主张“渐悟”的印度佛教大师莲花戒,又一次采用辩论方式解决两派的思想冲突。

  据说辩论进行了两年有余,起初禅宗和尚们占了上风,但最终负于印度喇嘛们,因而按照事先约定离开了吐蕃。传说,大乘和尚离开吐蕃时留下了一双靴子,并预言“未来之时,在吐蕃仍然会有持我见解的人”。从此,辩论不仅成为藏传佛教寺院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成了吐蕃王朝解决政治和宗教重大难题的一种方式。

  据有关藏文史料,当时在桑耶寺学经的僧人达七千人之多,在青蒲道场学修密教的僧人有九百多人,在昌珠寺学经的僧人有一千多人,在大昭寺学经的僧人达三千多人,在叶尔巴学修密教的僧人有五百多人。总体来看,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僧尼人数大约在一万六千人上下,显教学习主要集中在桑耶寺、昌珠寺和大昭寺,而密宗学修主要在青蒲、叶尔巴和央宗道场。由此奠定了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基本格局,而印度那烂陀寺的辩经方式也传入到西藏地区。

  藏传佛教自松赞干布开始,经过赤松德赞的努力,到赤祖德赞执政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赤祖德赞创办了如法如律的三大佛教学院:一是注重闻、思、修的“修行扎仓”;二是注重讲、辩、著的“讲经扎仓”;三是注重慧、净、贤的“律仪扎仓”,还兴建了其它30多所寺院。三大学院的建立,突出强调了佛教僧伽教育的要旨,即“闻、思、修”三法和“戒、定、慧”三学的有机结合。

  印度那烂陀寺传统教学方式和辩经制度被雪域高原的藏传佛教借鉴和吸收,并在此后一千多年中,发展演变为藏传佛教独特的寺院教育体制和辩经考试制度。

 

(责编:顾钰)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