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在云南主要传播于滇西北地区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德钦县和维西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福贡和贡山县)以及丽江(丽江县和宁蒗县)等地区。藏传佛教长期以来对云南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滇西北地区有悠久的佛教历史,早在6世纪末至7世纪初就有印度佛教阿黎派僧侣来滇西北地区传播佛教。《光绪鹤庆州志·仙释》载:“唐赞陀哆尊者西域僧,自摩伽国来,又号摩伽陀,结茅于鹤庆之峰顶山”。又“元化寺在城南,昔蒙氏因梵僧赞陀卓锡通水,遂建此寺”(《光绪鹤庆州志·寺观》)。
从公元678年(唐仪凤三年)到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的百多年间,滇西北地区是吐蕃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松赞干布时期的前弘期佛教也小规模地传入滇西北地区,但藏传佛教大规模地、正式地传入云南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地区,是从11世纪中叶开始,直到15世纪初叶的三百多年间。这是因为11世纪以后藏传佛教各教派次第形成,造成一种佛教文化欣欣向荣的局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取更多的信徒,各教派先后向与西藏接壤的滇西北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地区传播和发展。
11世纪以后,云南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相继进入封建制社会,各地封建割据势力次第形成。封建制社会中新兴的封建领主阶层觉得需要借助于一种统一的宗教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因此藏传佛教一传入就得到了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藏传佛教各教派传入云南地区的时期有先有后,而且各教派传播的路线也各有不同。由于传播的地区和时间不同,彼此的规模和声势相差悬殊。
(编辑: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