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
所谓“宗教活动”,是指宗教信仰主体在特定场所按照特定的仪式进行的各种与信仰有关的行为。宗教活动是宗教奥义的物化形式,并以自己的存在诠释和体现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论述方便,本文所说的宗教活动,特指现代土族藏传佛教信仰者所进行的各种与藏传佛教有关的行为,而且主要是目前仍然存在的活动。
1、背经转山 背经转山是一种封闭式的以自然村落内全体信仰主体为参加对象的宗教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除个别家庭中因没有男性劳力而可以请人代替外,一般不吸收外来成员,也不让女性参加,村落内的成员也不去外村参加这一集体性的宗教活动。
背经转山的时间各村并不一致,如霍村在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前后,而离该村不远的项哇村却是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前后,等等。每年这一活动的次数也不固定,一般地说如果当年庄稼收成好,来年仅做一次补偿性的转山活动,规模不能太大,以免冲减当年修成的功德,有时甚至不进行这一宗教活动;如果当年的庄稼遭到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导致收成欠丰,则在来年要进行规模较大的背经转山活动,有的村落甚至要进行二、三次,如霍村1999年的收成不好,使2000年的农历五、六月份分别举行了背经转山活动。
举行背经转山活动的当天清晨,村里每户人家出一个男性背经人(有些村落也允许女性参加),每人背负一函佛经。也有的村落因人少而每户分到三、四函佛经,但按传统的习俗,每人只能背一函,所以每户要多出劳力,劳力不够时,可以请亲戚来代替背经。然后,从村庙中请出神箭和“娘娘”,每尊神由四个男子抬着在前面领队,背经的人自成行列尾随其后,在属于本村地界的田地周围绕转一圈,活动即告结束。
背经转山这一宗教活动是在土族农业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它也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相适应的。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正是庄稼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有适宜的水分、养料与日照,则意味着庄稼的蓬勃成长乃至丰收,反之则预示着来年庄稼的欠收。所以,天气的好坏对农业收成的丰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在实践中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信仰藏传佛教的土族人民,便希望能借助宗教的曙光来照亮自然灾害带来的黑暗,满足自己丰衣足食的愿望。尽管这种活动具有十分不科学的成份,但却反映了人们祈祝丰收的共同心愿。因此,这一活动在以农耕经济为生的土族人民当中是每年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性就在于祈求“雨神、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以使庄稼收成丰盈富足。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劳动量大,体力消耗多,对于地少的村落,一般也要用一整天,而地多的村落,所需的时间就更多。所以,一般都由年轻力壮的男子去参加,因而,这一宗教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成年礼的意义。
另外,从背经转山这一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来看,都类同于藏族的“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农业区,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都在秋季谷物成熟前择吉日举行,时间3~5天不等。据《中华民族风俗辞典》的记述来看,望果节与西藏的苯教有关。远在5、6世纪时,生活在雅隆地区的人们“为了消除风、雹、霜等自然灾害,确保农业丰收,人们向苯教教主请求办法,教主按苯教教义,教人们绕地头转圈,求‘天神’保佑丰收。这就是‘望果节’起因”。“8世纪末期,苯教消弱,佛教宁玛派得势,望果节又带上了念咒保丰收的特点。到了14世纪佛教徒宗喀巴在西藏进行宗教整顿,成立格鲁派,居统治地位。这时望果节的内容又发生了变化,转地头时,要举佛像,背诵经文,求佛保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从这些记述来看,土族的背经转山活动与藏族的“望果节”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至于两者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挡雹 土族地区多为雹线通过之地,尤其是互助县最为明显。该县山高气寒,农作物所受的自然灾害较多,如旱、涝、雹、霜、虫等,其中尤以雹灾最为严重。因此,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灾害,在没有可靠的科学办法加以防止的时候,虔诚的藏传佛教信仰主体只能借助于宗教的力量来消除内心的恐惧,以求得以丰盈的果实。其具体做法:一是建筑永久性的挡雹建筑,即“崩康”,一是在特定的时间里求助于村庙内供养的佛爷,求其念经做法、止雹祈雨。
第一种方式,即建筑“崩康”,其内容如前文所述。后一种方式多在庄稼趋于成熟的时期,一般在农历六月中旬左右举行,如霍村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八前举行。具体做法是,在冰雹即将来临的时候,村里的青苗头和耍神箭的人等提前赶到“崩康”去阻挡。神箭由村庄内选出的四名年轻力壮者抬到地边后便“自动”施法,赶到自己要去保护的地方阻挡冰雹。据访谈者介绍,在其父辈的时代,耍神箭的人都很称职,都会自觉地把神箭插在择定的地点,曾出现过冰雹在半空中停住不落的奇迹,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耍神箭的人必须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现在耍神箭的人为免于自己受到伤害,往往不按指示将神箭插在其择定的位置,故一般也挡不住冰雹。从这些奇异的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能为力。
3、煨大桑 煨大桑的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初次煨大桑的年轻男子一般要与本村中的成年人相约,在凌晨2点左右背上准备好的供品同去。据当地人介绍,煨大桑的地点是越高越好,如果谁能在村落中认为最高的山巅上煨大桑,那是一件了不起的受人称羡的事。所以,煨大桑不仅是一种祈福禳灾的宗教活动,也是对人的体力和意志的一种考验。毫无疑问爬上比别人更高的山顶,点燃松柏枝,撒上炒面等供品向神灵示敬,必然要比别人花去更多的体力,同时,看着腾空升起的浓烟,口诵经咒的活动主体也必然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因此,煨大桑也与背经转山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成年礼的意义。
4、念嘛呢、转古拉 “嘛呢”即六字真言,或称为“六字大明咒”,指唵、嘛、呢、叭、咪、哞六个字,是藏传佛教信仰者家喻户晓的“真言”。笔者在田野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念嘛呢和转古拉是信仰主体最为普遍的一种宗教活动,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和多病的人来说更是每天早晚的一项必修课。每天清晨起床后,一边口念嘛呢经文,一边用柏香枝在桑炉中燃起香火,而后再将炒面撒于火上,袅袅香烟便布满庭院,于是又对着桑炉磕头祷告,祈求或感谢一日的平安。接着再清洗净水碗,在佛龛前供献净水,顶礼佛像。这样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满院的香烟中开始或结束。在劳作之余,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或坐或行之时,总是手捻嘛呢串珠或摇转嘛呢古拉,口诵嘛呢经言,心想观音圣事,将自己的身、口、意专于一境,一心向佛。
除了在家中念嘛呢、煨桑供佛外,对一些生病或因年老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信仰个体而言,还有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转古拉。
“古拉”意为经轮,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器物。古拉呈圆柱型,中空有轴可转,内装嘛呢经文及其他经文,外镌藏文或梵文字体的六字真言。古拉中所装嘛呢经文的数量,少则百千,多则数亿,也有同装其他经文的。信仰主体认为,经可念亦可转,转一圈古拉相当于念一遍内装的经文,“念”和“转”的功德是相同的。前文提及的背经转山活动可以说是这一说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转古拉是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人平日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其活动场所一般在村庙,也有到附近的寺院去转古拉的。转古拉的时间基本上是全天,但没有人作硬性的规定,只要干完必要的家务活或其他事情,甚至也可以抛下这些事情去转古拉。既可转一两圈就回去,也可一直不断地去转,只要体力能支撑得住。
六字大明咒属藏密神咒,信仰者认为,它的每个字都可以“帮助人制服六垢之一,并允许达到般若的一种很高的次第”。而且,诵此神咒,可以呼求观音菩萨的佑护。“在密教中人们认为这些真言(即六字真言)具有召唤并使之出现的能力,几乎是以自动的方式进行的,只要虔诚地转读并伴随以适当的禅定修持即可实现。对于广大信徒来说,这主要是一种信仰活动,其中也包括诵读经文,这种信仰可以使‘我’集中或消失”,正因为六字真言所具有的这一“神奇”效用,加之便于记忆念诵等特点,它在信仰主体中间流传最为广泛,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