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中县是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交融让这里繁衍出许多艺术精品,藏毯便是其中之一。
杨永良和妻子在木织机前编织藏毯。新华社 吴刚 摄
精髓
这些天,“加牙藏毯编织技艺”传承人杨永良所在的青海省湟中县加牙村为庆祝国庆,不断响起鞭炮声。而杨永良和妻子始终坐在吱吱作响的织毯机前忙碌。
加牙藏毯曾是加牙村民赖以生活的手艺,厚密的青藏高原“大白毛”、取自食物及植物的天然染料,加上独特的“八字结”编织手法,织出的毯子结实不褪色,可以脚踩200年还靓丽如新。
藏毯,可谓藏家文化结合手工工艺的精髓所在。
2006年,加牙藏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族农民杨永良成为这项技艺传承人时非常高兴。他告诉记者:“能进入非遗名单,说明政府和国家开始重视这项技艺了”。
去年,由湟中县文化局投资修建的“加牙藏毯传习所”建成,杨永良和妻子李小玲离开原先矮小昏暗的织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厂房,县文化局同时配给了3台纺织设备。一年多里,设备前最常出现的是杨永良夫妇。
寂寞
杨永良担忧:“成为国家级非遗,说明这个老手艺正面临失传。”记者从加牙村了解到,时至今日全村仅有杨永良和表兄还在编织、修补毯子,其他人打工去了。
“一年里前后招了十几个徒弟,都是本村人,手艺也不差,但最终还是没抗住寂寞和低薪,很多人离开了。”李小玲说。记者了解到,手工藏毯虽市场价格不菲,但制作相当费时,匠人从黎明拂晓做到日落西山,也不过挣得80多元。
“今年手工藏毯订单还可以,要加班加点织完才行,可即使我们夫妻一天到晚头不抬、手不停地干,也只能织一英尺的毯子。”杨永良说。
杨永良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而是定居在了城里。提到这些,杨永良只是轻叹口气:“织毯太寂寞,不怪他们。”
杨永良在木织机前编织藏毯。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传承
从13岁到53岁,杨永良织的毯子可以绕村一周。常年重复性劳动使得他身材佝偻、视力模糊,但从未想过要放弃。他说:“过去织毯子是为了生计,但现在为了让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在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之前,我还是要拼命干下去。”
几年前,加牙藏毯还不为省外市场所知,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加牙藏毯,几年来杨永良带着自己编织的毯子跑遍了大小展会,他甚至到北京,只因听说北京有个纺织品展交会,结果发现那只是个服装大市场后扫兴而归。然而,没有多少文化的他相信:如果藏毯让更多人知道,销售市场再扩大一些,一定会有人学习、从事这项技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永良在修补一块来自外地的破损毯子后意外地接到了几笔外省订单,好几位匠人在看过这款破损毯子后摇头,唯独杨永良将它修补得几乎天衣无缝。随之而来的订单让他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但杨永良心里高兴:这项技艺总算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了。
如今的杨永良和妻子除了打理自家的两亩地,其余时间都用在织毯和构思图案上,为了能够让自己织出的毯子迎合年轻人的喜好,他开始放下烂熟于胸的传统图案琢磨新图案。他说:“我是个农民,离不开土地,不指望加牙藏毯为我带来多少财富,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让这项技艺传承得更好、更远。”
原标题:杨永良:孜孜织毯只为“非遗”传承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