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娘热艺术团首席戏师洛桑次仁:传承千年文明的舞者

段敏    发布时间: 2014-09-04 15:42:00    来源: 西藏日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觉木隆藏戏传承人大次旦多吉(右二)在指导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演员排练。段敏 摄

  导读:

  藏戏是藏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的瑰宝,被人们誉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瑰宝就应该继承好、发展好。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以继承和发展藏戏为己任。他们不仅将继承的觉木隆藏戏推陈出新,获奖无数,扩大了藏戏的影响力,还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藏戏表演艺术家,促进了藏戏的发展。洛桑次仁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幼年听戏,少年学戏,中年有成,升任团里“首席”戏师;他痴迷于藏戏、钟情于藏,以演藏戏为业,以传承藏戏为己任,努力做传承千年文明的舞者。

  雅鲁藏布江在流,藏戏就要唱。

  咚跄——咚跄——

  咚咚跄——

  “哦哈——扎西雪巴啦……”

  每当尊贵的客人到来时,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就会跳起欢快的传统藏戏《扎西雪巴》,欢迎客人的到来。

  藏戏,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据传最早由七姐妹演出,且剧目内容又多是藏传佛教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在拉萨说起藏戏,人们都会说到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因为这个艺术团表演的藏戏正宗。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在城关区娘热乡吉苏村,位于拉萨北郊,除16路外,20、22、23路公交车均可到达此地。

  记者到达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时,团里热情的小伙丹增平措接待了记者,并热情地给记者做起了翻译。

  这次,我们本来是要来寻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觉木隆藏戏传承人大次旦多吉的,但事有不巧,老先生不在团里;且老人已是耄耋之年,无法接受我们的采访。几经周折,团里向我们推荐了他的大弟子洛桑次仁。

  洛桑次仁今年42岁,中等偏上的个子,皮肤黝黑,眉毛浓密,不闻其声,先见其笑,典型的藏家汉子。

  寒暄过后,这位热情的藏戏表演艺术家给记者介绍起了他们所传承的觉木隆藏戏。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演员洛桑次仁(左一)等在演出八大藏戏之《朗萨雯蚌》。 段敏 摄

  少年学艺,子承父业,不仅仅是承继“香火”,更多的是热爱

  洛桑次仁家可谓是藏戏表演世家。他父亲旺堆及哥哥、姐姐都是藏戏演员。

  1979年5月8日,娘热乡的藏戏爱好者自发组成了一支藏戏队。并且很快这只起初只有18人的业余藏戏队就发展成为民间专业艺术团体。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的组建和发展要归功于格龙。

  80年代初,热爱藏戏的格龙加入藏戏队,被推举为队长。

  1983年6月,格龙出资18万元在娘热乡建起了藏戏排练场,并为藏戏队购置了演出服装和乐器。

  1984年,藏戏队更名为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格龙出任团长。

  1998年7月25日艺术团正式命名为“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

  数十年艰辛发展,数十年薪火相传。如今,格龙已把团里发展的重任交给了儿子米玛。

  同样,洛桑次仁也是子承父业。

  洛桑次仁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藏戏。每当父亲旺堆或其他藏戏演员排练藏戏时,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跑去观看。5岁时,他就不顾旅途疲惫,跟着父亲旺堆到处去演出。虽然不能登台表演,但还是乐此不疲。

  16岁时,洛桑次仁正式入团,拜在团长格龙名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过硬功底就唱不好藏戏,唱不出藏戏的味道。

  洛桑次仁至今仍记得,自己学演的第一个角色是传统八大藏戏之《苏吉尼玛》中的大臣。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种类繁多,派别林立。

  藏戏一般分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洛桑次仁学的是蓝面具藏戏。

  藏戏表演起初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随着大型剧目演出的增多,逐渐有了角色分工。

  学习藏戏,男青年一般从饰演年轻国王开始学起,女青年一般从扮演仙女开始学起。

  洛桑次仁告诉记者,藏戏表演一般从舞蹈开始学起,先学迈步,再到转身,一步一个脚印,急不得。

  会走之后,就开始学唱。藏戏唱腔丰富,以高亢雄浑为主,但又因角色而异,因此唱腔最难学。

  “要学好唱腔没有一二十年的功底不行。八大藏戏角色众多,演全谈何容易。”洛桑次仁说。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雯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

  现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是少数能演全八大藏戏的民间艺术团体。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