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绘画·收藏·研究--叶星生的西藏艺术之路

朱悦嘉    发布时间: 2014-07-14 15:37:00    来源: 中国文物网

   以画家的眼光从事收藏;以收藏反哺研究;以研究提升美术境界,“三栖”艺术人生的叶星生,作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近年来完成了《西藏概况》、《西藏面具艺术》、《西藏民间艺术收藏》等著作的编撰。中国文物网记者于近日走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探寻叶星生集西藏绘画、收藏、研究于一身的艺术之路。

收藏家叶星生
收藏家叶星生

   绘画创作的雪域情缘

  “我创作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的壁画,灵感就来自于藏品。其实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绘画,但人们往往只知道我是收藏家。”当问及以画家身份在西藏艺术领域崭露头角,现在还是否进行绘画创作时,叶星生笑着对记者说。说到绘画创作历程,叶星生按不同时期与创作地点不同归纳讲:“绘画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我师尊冯灌夫、陈道尊的启蒙阶段,体现在9岁到13岁在成都成长的孩童时期。9岁时,父母都在十八军,母亲让我给父亲画一幅画,我画了《山茶花》,在上面写下‘愿西藏建设得像鲜花一样美丽,献给我亲爱的爸爸’。这幅画我一直保留至今。可能我从小就有收藏的素质,”叶星生笑笑,接着说,“第二阶段,是我1961年进入西藏,西藏给我的影响,尤其是西洛老人带给我绘画的影响。中学时期画《米拉日巴》和后来画少先队题材《队日》,都是在西洛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并且当时《西藏日报》开始发表我的美术作品。延伸到后来在人民大会堂创作壁画《扎西德勒》,西洛老师是我们的艺术顾问。所以说,西洛老师带我走入民间文化,走入西藏文化,是让我真正跟唐卡和西藏壁画艺术接轨的重要师长。”谈到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的主体丙烯壁画《扎西德勒》,叶星生告诉记者,作品从设计到完成共用了5年的时间,反复19稿,采用了多种技法,最终才定稿完成。《扎西德勒》在人民大会堂挂了整整30年未被换过,是西藏壁画艺术新的里程碑。这幅壁画历久弥新,是因为画面充分体现和表达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民族解放、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三阶段,是在艺术上的一个创新,在传统基础上我创新了布画,代表作是《赛牦牛》。”谈起创作灵感,叶星生笑着回忆,“这幅画的创作纯属偶然,原本要画唐卡,唐卡是必须刷底子的,还没来得及刷,一颗雨水掉在布上产生匀染的感觉,看着像国画,毛茸茸的感觉。于是来了兴致,继续画上了牛头牛身,一头鲜活厚重的牦牛就诞生了。《赛牦牛》有国画的味道,但又不是国画,在画人物衣服时,我用了工笔重彩,用了唐卡常用的金和银来画它的装饰物,这幅作品后来获得西藏美展一等奖,全国美展二等奖,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幅画是我命运的一个转变,我真正意义上走入艺术家的道路,是从这一幅画开始。”

  谈到未来绘画的创作方向,叶星生透露给记者说,“我曾经为收藏‘走火入魔’,因为我比较性情中人,曾经有一段时间西藏民间艺术太吸引我,很大精力投入在收藏上,但是我没有完全丢下绘画。现在我回来北京,尤其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叶星生美术创作研究院以后,我把全部精力放回到绘画上。主旋律创作是我绘画的一个主体,还有,我试图表现这样一种创作理念,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画面空间里体现出温馨、和平、团结的绘画氛围。”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