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当时的条件,在内地找个什么工作都比这里好。”李秀清对此流过泪、后悔过。“这里很多素不相识的群众和领导给了我生活上的照顾和信心,我很感激。”李秀清想,“这些群众和我丈夫都可以在这里生活,我为什么不可以呢?”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留了下来,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回报当地群众。
1983年3月,她走上三尺讲台,当了一名代课教师,一干就是10年。后来转为正式教师后,又因企业经营不善,陷入困境,至今她还有两年每月300元钱的工资没有领到。
“上世纪八十年代,易贡茶场子弟小学属于企业办学,学校不大,只有三栋极其简陋的平房,学生很多,教师很少,没有食堂,也没有电,就连生火做饭都是自己到山上去捡柴火。”李秀清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要说离开这个地方我也有许多机会,1989年,有内调的机会,我丈夫想走,当时申请表都填好了,但我说服丈夫留了下来。1990年,丈夫又要调到林芝地区人民医院工作,也是我说服了丈夫,留在了易贡。我还向组织申请,别的地方我不去,就在易贡茶场小学干到退休。尽管这里偏僻、艰苦,但这里的山好、水好、人好是我今生难舍的情缘,这里的学生活泼可爱,渴望知识。”李秀清信守着自己的诺言,在易贡茶场中心小学从担任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学校党支部书记到当校长,她从来没有停止过任教,她把慈母般的心和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师生们都亲切地叫她“教师妈妈”。
“在31年的教师生涯中,李校长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他们走出易贡现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遍及西藏各地,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学校罗珍老师告诉记者,从1985年实行内地西藏班考试以来,李秀清教过的学生共有40多人考上了内地西藏班。
31年的执着坚守,31年的无私奉献。
提起这31年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杨秀清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丈夫,欠亲人太多太多!”她进藏整整10年时间才回内地休第一次假,回去时父母早已离开了人间,看到的是杂草丛生的坟墓。她只有选择跪在父母的坟前嚎啕大哭。
“现在能做到的只能把父母的遗像带在身边,想他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李秀清说,2011年8月,退休回内地的丈夫又患了高血压和脑梗塞住进了医院,需要人照顾,但当时学校为了迎接“国检”,事情多,任务重,儿子、儿媳们又都在西藏工作,一时脱不开身,思来想去,李秀清用每月3000元的高价请了一个保姆照顾病重的丈夫。说到这里,李秀清又浮现出愧疚的表情,两行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直往下落……
2001年9月,易贡茶场中心小学由波密县政府接管,李秀清也按正式教师(小教高级)享受国家津贴。学校在波密县委、县政府和易贡茶场的大力支持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和待遇,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安心在这所学校里工作,更没有任何理由不教育好我的学生。我要把自己的余热献给易贡茶场中心小学,献给我亲爱的学生。”杨秀清语气坚定地表示。
原标题:无悔的坚守 深情的奉献——记林芝地区易贡茶场中心小学校长李秀清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