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汉族军医“妈妈”和她的73个藏族“玉树宝宝”

陶社兰 魏国 李文龙    发布时间: 2014-06-04 14:48: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4月,张红娟(右一)在玉树抗震救灾中救治受灾民众。李文龙 摄
2010年4月,张红娟(右一)在玉树抗震救灾中救治受灾民众。李文龙 摄

  当了近20年的妇产科医生,接生了多少个孩子,张红娟没数过。然而,对于在玉树抗震救灾时接生的73个藏族孩子,她却记得很清楚。5月中旬,其中4个孩子从玉树赶到郑州,看望他们的军医“妈妈”。

  “一晃,他们都4岁了。身体好吗?上幼儿园了吗?”中新社记者跟随张红娟从济南军区153医院前往新郑机场迎接孩子们,她一路念叨着。

  晚上10点半,4个孩子与张红娟在机场大厅相见了,争先恐后地为张红娟献上哈达。“这是军玉,这是巴桑永吉……,都长这么大了呀。”看着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张红娟把他们搂在怀里,眼睛湿润了。

  62天接生73个“玉树宝宝”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张红娟随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连续机械化行军53小时,行程2350公里,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结古镇。

  作为方舱医院唯一的妇产科医生,可以想象,张红娟的工作量之大。而且,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疼欲裂、四肢无力,并接连出现呕吐和失眠症状。再加上语言不通,交流不便,每一次治疗和手术,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方舱医院刚开设7个小时,就迎来了第一个孕妇。藏族牧民塔拉已过了预产期,羊水已破,母婴随时有危险。由于语言不通,环境陌生,塔拉情绪极不稳定,而且固执地要按当地习俗趴着生产。一个钟头下来,张红娟累得满身是汗,一阵阵头晕目眩。

  “只有耐心地做工作,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对4年前的那一幕,张红娟仍历历在目。

  当天晚上11时16分,震后的玉树迎来了婴儿啼哭声。守候在门外的丈夫查格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一个劲儿地鞠躬致谢:“感谢金珠玛米!感谢亲人解放军!”

  塔拉和丈夫执意让张红娟给孩子起个名字,感谢解放军救了他家两条人命。张红娟想了想,说:“叫军玉好吗?”意思是解放军救援玉树。查格连连点头:“好,好!”

  这次,查格和父亲谢塔带着小军玉来看望张红娟。其时,正是当地牧民们上山采虫草的季节。他们每年的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两个月的收成。但是,一听说有机会来郑州,他们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手头的生意。

  “我们对张医生充满了感激。在当时那种紧急情况下,救了我的孩子,还没收一分钱。这次,我们是带着诚意来的。”查格对中新社记者说。这位淳朴的牧民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青稞面、酥油等。

  在玉树抗震救灾62天,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脸上大部分都被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得又红又紫,唯独张红娟脸上还是白的。是因为她至少有50天呆在门诊、产房和手术室里,又是守产程,又是做手术。她创下了接诊病人2000余名、手术27例无一感染、接生73名孩子全部存活的纪录。

  在玉树的日子里,张红娟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听到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每当此时,她所有的苦累瞬间化为乌有。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