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次仁的酒歌中洋溢着一种豪气。
人类大部分的欢乐都来源于土地,土地的内部分娩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走近它,理解它,与它进行一次时空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的涵盖面很广,在我们生活的文化空间中,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它们或璀璨夺目,或默默无闻,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以流动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村里的酒歌能者
白玛次仁世代居住于吉布乡让村,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庄高高耸立于勒布沟的峰峦之巅。宛如门巴民族的历史文化一样,遗世独立、高不可攀。
在这个63人的小村子,白玛次仁是该村萨玛酒歌唱得最好的,同样作为萨玛酒歌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白玛次仁的歌唱技艺也是整个错那县数一数二的。
让村村民以农牧种植为主。白玛次仁的夫人卓玛负责畜牧业,每年的夏天有三个月是在高山之上,与牛羊为伴,45岁的白玛次仁作为家里的主人,主要以农田耕作为主,种植青稞和荞麦,家里的两个女儿都在麻玛乡上学,平时周末放假才回家。
白玛次仁出生于传统的门巴族家庭,父母都会唱萨玛酒歌,在白玛次仁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开始接触萨玛酒歌。那时候,还是孩子的白玛次仁每天都要上山放牧,在放牧的过程中,村中的边巴丹增老人成了他学唱萨玛酒歌的第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