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技艺之考究
木碗的种类很多,有吃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
制作木碗的原料一般有桦木、成巴树、杂木等,以节大、疙瘩多的树根或树疙瘩为佳,这些木头有韧性、无毒、无异味、不易变形,而且花纹细腻,较为美观。
罗松群培说,木碗制作看似简单,过程却非常的繁琐复杂。每年有好几次他都要和村里的同伴花上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到离村子很远的原始森林选材,为了能找到上佳的原料,他们常常一天都顾不了吃饭,爬了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在茫茫林海中不断寻找。在选好材料后,要将原料和大柏树的树皮一起放在水里煮一个小时,之后还要放在炭火上烤。最后还要经过细磨,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整个过程几乎全部靠手工完成,制作周期一般要1—3年。
漫漫创业艰辛之路
2000年,罗松群培看中了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区、积极开发实施扶贫项目的机遇,他毅然决定选择离开山沟去县城闯一番事业,到了县里后他以最传统的手工方式加工木碗,开始销售出去,由于一个人生产出的木碗往往供不应求,在考虑很久后他从阿扎村带来了5名孤儿教他们技术,不久,5名孤儿的技艺越来越娴熟,生产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尝到甜头的罗松群培想要扩大生产规模,经过不懈努力,2004年底他成立了察隅县名贵木碗加工厂。富了之后的罗松群培并没有忘记家乡的老百姓,他先后吸收了20多名贫困农牧民就业,不仅每人每天发放100元人民币的工资,而且提供温暖舒适房间和一日三餐,带动他们增加现金收入,使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仅如此,罗松群培还将援助的眼光放在了老人和小孩这些弱势群体上。他常常来到察隅县完全小学,为孩子们捐款捐物,逢年过节还为阿扎村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慰问。
之后的几年罗松群培的木碗逐步打出了名气,生产的木碗越来越有市场,很多新老顾客慕名前来购买,他的事业也逐步走上了正轨。2006年,他成立了阿扎冰川林下产品有限公司,2012年又成立了阿扎冰川建筑有限公司,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罗松群培从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变成了一名拥有几百万注册资金的民营企业家。取得成功的他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先后获得林芝地区模范企业家、自治区和林芝地区龙头企业、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谈到未来,这位八零后一脸的自信和憧憬:“为了壮大公司,今年打算在拉萨开一家手工木碗专卖店和绿色食品促销点。通过这个平台,将自己生产的木碗销往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察隅木碗,从而更好地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原标题:薪火相传 文化流芳——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察隅木碗技艺传承人罗松群培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