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蔚蓝色大袍国王服饰、站在场地中间传授宗雪藏戏的觉朗老人(右二)。 杨正林 摄
达瓦次仁说,那个穿蔚蓝色大袍国王服饰、站在场地中间吟唱的老人便是觉朗老人。老人一边吟唱,幅度不大地挥动胳膊和腿脚,看起来神采奕奕。
待老人休息时,我们和他攀谈起来。
觉朗介绍说,现在,直孔宗雪藏戏团共有36名演员,最年长的就是自己已经72岁了,最年轻的演员只有17岁,现在是农闲时节,所以大家会常常聚在一起排练。
说起藏戏和自己的家乡,觉朗老人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心中与宗雪村的铁桥和藏戏的不了情。
相传,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在西藏各地修建了58座铁桥。生活在明代的他,不仅是修筑桥梁的建筑师,也是藏戏的开山鼻祖,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那么,在宗雪村,铁桥和藏戏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在和觉朗老人的谈话中,我们渐渐找到了答案。
“宗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宗政府下方的意思。村子后面陡峭的山坡上曾经有过宗政府,是直贡宗,还是村民所说的朗杰曲才宗?一切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两河交汇的宗雪村曾经是一处繁忙的交通要道,因为村前雪绒藏布之上曾经有唐东杰布所建的铁桥。直孔宗雪藏戏团就是在17世纪唐东杰布在修建直孔沃那铁桥和宗雪铁桥时所成立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于是,这山脚下的藏戏也就平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宗雪村坐落在山脚下,而村民赖以生存的大部分耕地却在河对面,村民需要垮桥过去播种生产;若想要去往直孔沟、扎雪乡和林周县以及那曲方向,都需要经过铁桥。铁桥,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藏戏通常分为:一是“温巴顿”,就是藏戏的开幕;二是“雄”,也就是正戏;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求得观众募捐。“据村子里以前的老人们讲,唐东杰布创立了直孔宗雪藏戏团,募集到资金后修建了这两座铁桥,后来,藏戏团还把每年募集到的资金拿出来对铁桥进行维修。所以宗雪村人对唐东杰布、对藏戏团、对铁桥都怀有深深的恩情。”觉朗的话语之间充满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