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卓玛和姐妹们用勤劳的双手为生活添彩。李建舟 摄
“洮绣”对于卓玛和上园子村的妇女来说,就像做饭一样,是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在临潭,自古以来绣活儿的好坏也是品评女子的标准之一,汉、回、藏族姑娘从小就要学习“扎花儿”。“我的嫁妆都是自己绣的呢。”说起刺绣卓玛自信满满,洮绣既讲究针法,又讲究绣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卓玛画的鞋样一直都是别人借用的样本,说着她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岂是一个“美”字了得,看得我们都呆了。鞋垫上的菊花姿态万千,枕套上一双鸳鸯亲昵地偎在一起,一对床围上牡丹朵朵盛开,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把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回族妇女有不外出的传统,多是留守家里,而且大多人会刺绣。如何发挥妇女的特长,使之成为村里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卓玛在思考中摸索着,立足上园子村绣娘多、绣工好,又赋闲在家的优势,把村里的回族妇女组织、带动起来,于2011年成立了上园子村委会刺绣协会,走出了一条党建带妇建的新路子,上园子村的妇女真正撑起了“半边天”。
“卓玛的好想法带给我们好出路,不仅打发了时间,还增加了收入。”敏而菲叶总是和卓玛一起看样子,扎花儿,绣工见长,装零花钱的荷包也鼓了起来。目前,协会已经发展会员40多户,从业人员近8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只有十几岁,其他未入会从业人员有100多人,产品以民族饰品为主,年收入达15万多元。在发展产业的路上,卓玛是农村妇女中的佼佼者,连续几年获得临潭县“致富能手”、“双评双比女能手”荣誉称号。
卓玛告诉我们,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除了传统的刺绣品,电视机套、书包、幼儿园儿童穿的花围裙等很受欢迎,绣着花样的同时,还衬绣行书文字、拼音字母、英文句子,传统刺绣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现代魅力,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我们还注册了‘洮州刺绣麻娘娘’商标,有自己的品牌呢。”对于这份新的事业,马卓玛充满信心。“今年我申请了双联惠农贷款,下一步就要开始厂房建设,要逐渐把洮绣产业做起来,把我们临潭妇女的优势发挥出来。村里有1000多人在12个省区做生意,我想把我们的产品通过他们推介出去,进一步拓宽市场。今后我还要开淘宝店,让更多的人了解洮绣,使用我们的产品。”
“一个女人,能把家里家外照料得这么好,实在是不容易,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诊所里,卓玛是令人放心的大夫;妇女中,她是令人敬佩的能人;在家里,卓玛能做到一百分吗?
村卫生室里,除了卓玛忙里忙外,还有一位坐诊的老中医,便是卓玛的公公,也是她学医的启蒙老师。说起儿媳妇,老人感慨地说:媳妇累得很,一天太忙了。
家庭,始终是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舞台。而马卓玛只身撑起了一个家,个中艰辛唯有她自己有最深的体会。婆婆常年有病,丈夫也在四年前去世,两位老人、三个孩子的生活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卓玛的肩上。说起过往,坚强的她眼神变得黯淡,话语中带着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