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画师交巴加布
同样是画唐卡卖唐卡,从二十年前“添了孩子买不起被子”,到现在开着进口越野车住上二层楼房,唐卡画师交巴加布和众多“非遗”传承人一起,在政府帮助下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生存“突围战”。
记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浪格尔塘村见到交巴加布时,他正和76岁的父亲、省级唐卡传承人九麦一起指导学生画唐卡。红色围墙包围着的小院里,中间是一座二层楼房,20多名画师有的专心作画,有的则正在对成品进行装裱,门口“夏河县拉卜楞菩提花苑有限责任公司”的牌子赫然醒目。
因为有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夏河县藏传文化传承悠久且浓郁。作为当地的唐卡世家,交巴加布是家里的第三代传承人,父亲九麦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在拉卜楞寺做唐卡画师。改革开放后,九麦从寺院里出来,开始独立的唐卡制作销售,年仅8岁的交巴加布也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唐卡绘画。
“直到我20岁左右开始自己单独制作唐卡,家里的日子一直很艰难。”交巴加布说。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以绘制复杂,用料考究著称,2006年,唐卡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当时,包括唐卡在内的藏族文化知名度低,像交巴加布这样的‘非遗’艺人,生活水平过不上去。”夏河县文化馆馆长段西义说。
1992年交巴加布大女儿出生,大冬天家里竟没钱给女儿添一床被子,最后不得不把父亲的一件袍子给女儿改了一个襁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政府的推动下,藏族文化及藏传佛教文化越过藏区的大山和草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1996年从北京来了一个旅游团,只知道夏河有唐卡但不知道从哪里买,最后经拉卜楞寺的僧人指点,找到了交巴加布家。
“他们看了父亲和我的唐卡后,非常激动,又是合影,又是购买,那一刻我感觉唐卡的春天来了。”交巴加布说。1998年,交巴加布用卖唐卡赚来的钱开始翻修房子,也拥有了学习唐卡20年来的第一个正式画室。
2003年初,中国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6年,包括藏医药、格萨尔、佛殿音乐道格尔在内的一批藏族文化中的璀璨名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大批民间艺人、技术匠人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保护支持,交巴加布从事的唐卡制作也在此列。
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交巴加布家的唐卡和大批藏传佛教文化跟旅游完美融合,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而找交巴加布家买唐卡的人越来越多。
“买的人多了,唐卡也越来越值钱,现在一幅唐卡随随便便就能卖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交巴加布说。在交巴加布家的墙上,贴着一张订单,定制唐卡的人既有当地人,也有外地人,还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外国人。交巴加布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家的唐卡基本不零卖,都是订单制作。
2010年,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交巴加布成立了唐卡公司,对祖辈相传的手艺进行商业性运作。
“如果说二十年前画唐卡是为了生存,现在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交巴加布说,成立公司,是为了更好的宣传运作,更是为了以“公司+学校”的形式,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唐卡,更好的保护传承。现在交巴加布的唐卡公司里有学徒20多人,全部为藏族青少年。
段西义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到目前夏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县级10大类58项,省级13项,国家级2项,全部为藏传文化,其中从事唐卡创作的22家,150多人。
交巴加布有3个孩子,大的已经上了大学在学习舞蹈,最小的还在上初中。“小时候父亲让我学唐卡是为了多一个人传承,同时有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交巴加布说,“现在我不会勉强我的孩子,学的人也多了,不担心失传,再说外面有更精彩的世界。”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