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来,他已经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黝黑又略显粗糙的皮肤,明亮的眼眸,健硕的体格,第一眼看到王东海时,会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2009年,王东海来到西藏日喀则仁布县帕当乡切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成为切村第一位汉族“大学生村官”。不久前,王东海来到北京参加第六届大学生村官论坛,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交流。他向笔者讲述了这三年藏区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初进藏:欣喜之后的荒凉
2009年,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系毕业后,王东海从老家河南商丘踏上了开往西藏的列车。高原反应强烈。“刚到西藏时,足足有30秒的时间,我的眼前一片黑。”等到他能看见时,身上全是汗,“像洗了澡一样”。
村民为了迎接这位汉族村官,家家户户送上寓意“吉祥”的哈达,还杀了两只羊为他接风。热闹的欢迎仪式过后,等待王东海的,是接踵而来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没电、没网、没信号。刚到藏区时,王东海需要写简报,只能工整地手写。因为村里没有信号,王东海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要穿着棉大衣步行1公里到半山腰上。“风特别大,特别冷,我妈有时从听筒里听到风吹的声音就问我怎么回事,我都是‘报喜不报忧’。”王东海向来孝顺,他把每月的工资攒下来,寄给家里人。“我最担心的是,我和我姐都不在爸妈身边,将来谁照顾他们。”提到父母,一向乐观的王东海神色黯然了许多。
王东海面临的另一大困难就是语言不通。切村的干部群众没有人会讲普通话,王东海下定决心每天学一点藏语。他专门准备了学习藏语的笔记本,用谐音写出音标。学习藏语“你好”时,王东海根据发音,在笔记本上写下“公康木桑”。靠着这一点一滴的积累,王东海终于在两年后能够用藏语完成基本的沟通交流。
“村后面是一座大山,周围除了乡政府,什么也没有。”刚到西藏时,王东海不会做饭,每天只能吃泡面,不像现在,“糌粑、生肉、青稞酒,吃得厉害。”
“刚来西藏的时候觉得特别美好,但每天对着大山,时间久了也会寂寞。”王东海唯一的娱乐项目是吹笛子。《梁祝》、《女儿情》……大山中飘荡的笛声成为他最好的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