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索朗绕登:塑造“坏管家”形象深入人心

刘峥    发布时间: 2012-05-14 14:01:00    来源: 西藏商报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成立50周年,50年来,在西藏一代代话剧人的努力下,西藏话剧界人才辈出,大型话剧精彩纷呈……

  上世纪60年代初,第一批藏族话剧演员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他们的毕业汇报剧目《文成公主》在上海、北京、西藏等地引起轰动,演员们受到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年,周恩来总理对他们说:“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50年的风雨历程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拼搏奋斗的历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让周恩来总理当年的寄语成了现实——当年话剧的种子现在已经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回顾西藏话剧的发展历程,重新认识那些淡出人们视线的话剧界的元老们、那些正当红的明星们,还有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编导、美工们,以及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老艺术家们,以此来表达我们的敬意……

  他6岁时在山南的亲戚家当小佣人,9岁在拉萨一大贵族家当佣人,一直当到20岁。在那个贵族家,他见过张国华和谭冠山,通过和解放军的交流,他成为较早参加革命的西藏群众。后来被送到西藏公学学习,在那里,因为有舞蹈基础,他有幸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第一批藏族话剧班29名学员之一。回到西藏,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他成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团长——他就是索朗绕登,一个从小佣人成长起来的西藏第一代话剧艺术家。

  一直演坏人的索朗绕登是一位讲究衣着和自身形象的人——整洁的衣着,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还有着一个老干部的影子,索朗绕登说:“不是因为接受采访才这样打扮的,这么多年习惯了。”

  索朗绕登塑造的反派形象深入人心。

  出身贫贱 “下人”的生活他过了20年

  1936年,索朗绕登出生在山南一个贫苦家庭。“我的父辈好像曾经为一个大家族当过管家,家境还算可以,但我从出生就是一个下人。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在家吃不起饭,妈妈就把我送到舅舅家。”索朗绕登说,“把我送到舅舅家其实不是寄养,而是去当小佣人,也就是说我也必须靠劳动吃饭。在舅舅家我放牧、割草,还要干一些其他杂事。但就是在舅舅家,我学到了一点藏文,还接触到一些藏医知识,当时舅舅就是一位藏医。”

  9岁那年,索朗绕登被带到拉萨,成了一大贵族家的小佣人。“在那个贵族家,我负责陪少爷读书,也就是一个小书童。少爷除了学习,其他的事都是我的,做起来并不轻松,稍有不慎就会挨打。还好,我是那种反应比较快的,能见机行事,比起其他人我少挨了不少打,但平日里还是提心吊胆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挨一顿打,我曾经亲眼看到一个下人被打致死,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道理可言,这种战战兢兢的日子我过了10多年。”

  1956年,索朗绕登参加了革命,他说:“那时候,20岁的我经常看到张国华、谭冠山等解放军的领导到我所在的府上做客,其中有一位翻译,他会说藏语,他经常和我聊,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老爷和下人的区分,他希望我能参加革命,为更多的穷苦人做些事。于是在他的帮助下,我回到了山南老家,成了山南公安系统的一员。”

  参加革命 搞“农贷”赢得百姓心

  索朗绕登回到山南,因工作需要,他被抽调到银行系统搞“农贷”。

  “‘农贷’不是搞现金贷款,当时我们是把钱换成种子,那个年代还没有开始搞民主改革,很多农奴家庭收成后交完租税,第二年播种季节是没有种子的,都是从农奴主手中借种子,到秋后收完粮食按利息还粮食,当时的利息很重。而共产党搞的‘农贷’是无息的。但最初开展工作并不顺利,农奴们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而农奴主们又在大肆渲染共产党骗人,会秋后算账,利息会更重。于是我们就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还自己担保绝对不会有利息。有些人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借我们发放的种子,当年,我们真的一点利息也没收,第二年工作就全部展开了。”索朗绕登说,“1957年,因为暂时不会进行民主改革,很多工作人员被送到陕西学习,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农奴们借的种子连本钱也不用还了,大家都很开心。我觉得当年在西藏推行的‘农贷’赢得了人心,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年因为发‘农贷’,我还得了一个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呢。”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