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斋林·旺多:他把莎士比亚带到西藏

   发布时间: 2011-10-27 18:55:00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旺多和他翻译的书籍

 

  他用自己的英语优势成为西藏导游的“祖师爷”

  拉萨市北京中路有一条僻静的文联巷,77岁的旺多是这里的常客。有时候是陪着一辈子当家庭主妇的老伴散步,有时候是独自一个人默默溜达。

  在文联大院,斋林·旺多是个名人,他是西藏旅游界的“祖师爷”;他在年过六旬后才想起写小说,并一写成名;又是他,第一个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翻译成藏文。

  这几天,旺多家里刚添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旺多发现,在内地上大学的孙女英语口语发音问题太多。他就买了这台电脑,想通过视频连线,纠正她的口语毛病。

  旺多自己的英语,是在60年前学的。

  上学去

  1934年,旺多出生在日喀则江孜宗年堆地区的一个普通贵族—— 扎东斋喜林家。幼年时,他上过旧式藏文学校。1944年,西藏地方政府打算在拉萨开办一所英语学校,由于遭到僧侣集团的强烈反对,最终计划搁浅。作为平衡,两年后,12岁的旺多和10名幼童一起,被送到印度大吉岭的圣约瑟夫学院学习。

  在这所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里设有小学部、中学部和大学部,尼泊尔的比兰德拉、贾南德拉,不丹国王旺楚克等,都曾是那里的学生。学生中来自英联邦国家的占到90%,大多是医生、商人和资本家的子女,亚洲国家的学生只占到10%,主要是南亚各国王公贵族的子弟。

  经过7年苦读,旺多的英语达到了高中一年级的水平,“本来按正常的进度不可能那么快,因为大吉岭的冬天特别寒冷,寒假就特别长,有三个多月。”大多数时候,旺多就呆在印度,请一个家庭教师预习下一年的课程,并两次跳级。

  旺多原来打算高中毕业后参加剑桥的统考,到英国去深造。但他的年龄已经大了,只好打消这个念头。他记得圣约瑟夫学院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旺多在语言上的主课是英文,后来可以学第二语言,他对拉丁文感兴趣,但校方考虑到他是亚洲人,要求他选修印地语。

  西藏和平解放后,来自西藏的学生还可以选修汉文课,旺多的汉文老师是学院大学部的一个汉族学长,“他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教我们念——‘春天到,春天到,春天真正好’!”后来,旺多发现他可能教的是粤语,因为旺多在西藏用他教的腔调向解放军打招呼“雷吼呵”,可对方怎么也听不明白。

  1951年以后,很多在印度的藏族学生开始返回家乡,旺多的班级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我母亲说江孜工委的阴法唐书记曾亲自找她说,你的孩子应该回来,留在那里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但思想可能会变化,我母亲就派我哥哥来接我,把铺盖卷都带了回来,就是不打算再去了。”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