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达热瓦集团董事长群培次仁
走进日喀则市达热瓦集团董事长群培次仁的家,融合了藏汉建筑风格的三层小楼气派庄重,藏式风格的客厅装饰雕梁画栋……“这座小院是我自己设计的。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在旧西藏是不敢想象的,多亏了党的好政策!”58岁的群培次仁说。
各地掀起建设热潮
“只用简单工具,运料人背畜驮”
1953年,群培次仁出生在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仁布县,父母都是农奴。群培次仁说,“那时候家里没有财产,租住了20平方米的房子,屋里睡觉,屋外喂牲口,生活异常艰难。”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1959年开始的民主改革,揭开了西藏历史的全新一页,也给群培次仁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主改革后,家里分到了7亩地、17只羊,还有2头牦牛和1匹马,我们还有了自己的房子。”谈及往事,群培次仁难掩喜悦之情。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转,群培次仁18岁时去了驻藏某部队的营建队,并在部队上学到了房屋建筑的基本技能。
1982年,仁布县包产到户改革启动,中央对西藏实施了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促使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后,西藏各地掀起了建设热潮。群培次仁组建起13个人的“小包工队”,承包土木结构的藏式传统建筑工程,在部队上学到的画图本领也有了用武之地。“只用3辆手推车和一些简单工具,运料全靠人背畜驮。”群培次仁说,凭着勤劳和认真,施工队慢慢干出了名声。1997年,群培次仁成立了达热瓦建筑公司,客户的认可让他们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
致富不忘家乡百姓
“富裕了,就该为群众多作贡献”
位于仁布县的达热瓦青稞酒厂,是群培次仁2004年创办的。酒厂现有工人40余名,都来自仁布县当地的农牧民家庭,月收入2000元左右。“群培次仁董事长解决了我们很多人的就业,大家都很感谢他。”23岁的质检主任朗卓说。
“小时候日子过得苦,让我理解了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现在自己富裕起来了,就应该为群众多作贡献。”群培次仁说,达热瓦集团旗下的企业在招收工人时,都会优先考虑当地的困难户。此外,每当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群培次仁和他的达热瓦集团都会捐款捐物。截至2010年底,达热瓦集团在捐资助学、公路桥梁修缮、抗洪抢险、震区救助以及困难户帮扶等社会公益事业上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超过2000万元。
如今,群培次仁正全身心投入到日喀则和平机场旁的一块荒地改造中,将其规划为日喀则江当万亩农业生态产业园,涵盖农家乐、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等众多功能区,建成后将解决周边两个乡1.2万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我今年已经58岁了,但看到当地老百姓生活还很困难,就觉得应该帮助他们。”群培次仁说。
政策得力跃马扬鞭
“国家支持好,才有集团的今天”
今天的达热瓦集团旗下有众多子公司,涉及建筑、房地产、土特产、水利水电、酿酒等多个行业。
1997年,在达热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自治区和日喀则地区各级政府帮群培次仁出主意、想办法,并选派他参加中央党校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家经济管理培训班;先后两次安排他去国外考察农牧业发展。通过学习交流,群培次仁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发展思路。
“国家的政策好,才有达热瓦集团的今天;如果没有好政策,个人能力再强也永远发挥不出来。”谈起今昔巨变,群培次仁感慨万千。他说,正是我们党一个接一个的好政策,才使他能够凭勤劳致富、靠政策发家。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