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14座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次仁多吉和他的兄弟们走了14年。他们是人们心中的登山英雄,他们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以团体形式攀登14座高峰的登山队,作为西藏登山队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的队长,个中甘苦,只有次仁多吉心里最清楚。
1993年正式组建的西藏登山队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原计划7年完成14座高峰的登顶任务。当年的次仁多吉和同伴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誓要为国争口气,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条路,一走就是14年。而这荏苒14载中,次仁多吉和他的伙伴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刻骨铭心呢?
次仁多吉
我是队长,我要把我的队员安全带回
入队前,次仁多吉有着辉煌的成绩,1988年中日尼三国横跨珠穆朗玛峰时,他代表中国第一个从北坡登上顶峰,实现人类首次双跨;1991,他作为第一个被外国人聘为技术顾问的中国运动员,在参加比利时攀登希夏邦玛峰的活动中奋勇挺身,化解危难……而自从当上了探险队队长,次仁多吉肩上的任务又比同伴沉重了许多。
“每次一到大本营,脑子里就什么事儿都不记得了,只想着怎么能安全地上去,再安全地把我的队员带下来。”面对着一座座巅峰峻岭,次仁多吉要考虑的事远远不仅是登顶成功与否,“即使经验再丰富的人,也没法预料到上去后会发生什么情况。线路选择、营地选址、绳子、氧气、冰镐、时间、天气,都要经过严格的评估,但凡出一点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没有别的选择,我不能犯错,只能排除一切杂念,保证我的队员安全,这是最重要的,哪怕有时会选择花费时间稍长的线路。”次仁多吉婉婉回忆道。
在一次次登顶的路上,次仁多吉默默地扛着队长的压力,同时还要经受雪山的严峻考验。并非每次上路都可以幸运地站到顶峰,生命在皑皑冰雪路上有时显得格外渺小和无力。
2002年,8611米的乔戈里峰上,次仁多吉至今说起时仍心有余悸。“冲顶当天天气突变,我们困在了暴风雪中,只听得到声音,看不见人。距顶峰只有210米了,但即使勉强上去,也可能下不来,实在没办法,最后我们决定下撤。”
莫说是近在咫尺的绝顶巅峰,当时连安全找回大本营都已是危险重重,雪檐塌方,滑坠,体力透支,盲走,平时一小时便可走完的路程,他们在风雪中趔趄而行14个小时。当风雪中看到橘红色的帐篷时,次仁多吉和伙伴们在险象环生和惊心动魄之后放声大哭。惋惜,失望,痛苦,疲惫……尽管如此,队员们都安然无恙,这是次仁多吉心里最大的安慰。
仁那,我们到顶峰了!
2007年7月12日12时20分,次仁多吉,边巴扎西,洛则登上了14座8000米高峰中的最后一座一一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鲁姆I峰,然而此时的次仁多吉,却只说了一句话,“仁那,我们到顶峰了!” 怀里,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仁那的骨灰。
话到此,面前这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藏族汉子眼中泛起了点点泪光。情同手足的伙伴,成功登顶了13座高峰后,在2005年的一次意外中戛然止步。此番境地,如何能放下生死患难的同伴?又如何去面对那最后一座山峰?
“仁那走后的2006年,我们没法释怀。仁那是我们探险队的虎将,各方面条件都过硬,我们本应该一起登上最后一座山峰的!我们本应该一起……” 仁那的突然离开,是次仁多吉心里一块永远也抹不平的伤口,对于视队员安全和生命为头等大事的他来说,这件事在他脑中留下了驱之不散的阴影。
仁那出事一年以后,当次仁多吉和同伴踏上最后的登顶之路时,眼中的目标已然不只是那高高的山顶了,他们要带着兄弟仁那一起登上最后的巅峰。14座山峰,14年,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个高度,还有次仁多吉和所有兄弟们的每一个脚印,甚至生命。
14座8000米高峰探险队成功了,而今的次仁多吉说起来,眼中却总泛着五味陈杂的涟漪。不为登山人,岂知登山泪,次仁多吉低下头,沉默了许久。
俯首甘为孺子牛 鼎力相助新生代
如今的次仁多吉身体依旧硬朗,退居二线的他甘当协助。说起14座山峰之后的工作生活,他坦言:“当年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我们的登山事业也就无从谈起,也不会有西藏今天的体育事业和登山事业。所以对现在的工作生活,我很满足,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对于年轻一代的登山运动员,次仁多吉有着不同的感情和期望,“新一代运动员的任务不再像我们一样,他们有新的任务。现在西藏登山队正在筹备建立高山救援队,他们要做的是发展西藏登山事业,走出自己的路,走出新的路,我给他们做教练,做顾问,只要需要我,我都愿意帮助他们。”
西藏登山队中,大部分队员都正在25—40岁的登山黄金年龄,次仁多吉说,高山救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年轻的登山队员将在新任务中不断磨练自己,总有一天,当机会来临,他们都将是可以登顶世界巅峰的新一代西藏登山运动员。
(责编: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