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巴桑旺堆,西藏日喀则市人,现为西藏社会科学院院研究员、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研究会理事、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他长期从事藏族古代史的研究,所涉猎的领域有吐蕃史、吐蕃墓葬、吐蕃碑文、古代藏文写本、古历史地名、早期佛教传播史等。在2002年英国牛津举行的第10届国际藏学会上,巴桑旺堆当选为理事,成为国际藏学大会中唯一的中国理事。在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巴桑旺堆接受了西藏文化网的专访。
巴桑旺堆 摄影:赵月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巴桑旺堆认为,中国是藏学的发源地,西藏是藏学的故乡,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藏学在国际藏学界是被忽视的,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积累,中国的藏学尤其是藏区的藏学和国际藏学界的交流正在日益加强,并且已经获得了国际藏学界的认可。
巴桑旺堆介绍,中国藏学和国际藏学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交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中国的藏学家参加国际性的藏学会议,比如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尧教授参加国际臧学大会;另外就是国内包括藏区的藏学家出访,比如1984、1985年,藏族学者东嘎·洛桑普赤和拉巴平措的出访。自此以后,中国藏学家和国外藏学机构之间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93年挪威第6次国际藏学会议,中国学者再次参加,这些学者主要来自西藏社会科学院和西藏大学。这一事件标识着西藏自治区的藏学家开始和国际上的藏学家进行交流;西藏自治区的藏学研究机构,比如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大学、自治区藏医学院等,与国际藏学家的交流也日益深入。到目前为止,仅西藏社会科学院和国外合作出版并在国际上发行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就有十多部。
在与国际藏学界的交流上,巴桑旺堆着重肯定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并认为还应该加大力度,让国外对中国、对西藏的藏学家和藏学研究有更多的了解。他说,以前,由于国内藏学界和国外缺乏交流,藏学界主要是国外学者一统天下的局面。这20多年来,通过和国外的交流,中国藏学家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平应该说是得到了国际上的一定认可。
巴桑旺堆认为,目前中国和国外的藏学研究各有优势。中方的优势是:中国藏学的发源地,西藏是藏学研究的故乡,中国的藏学家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也容易进行一些实地调查。同时,这些年,中国藏学界又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懂外语的学者多起来了。但国外藏学家也不乏强项:在掌握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他们的研究方法非常先进,而且在语言方面有一定优势——很多国外的学者都精通藏文。藏学研究上,双方各有千秋。
中国的藏学,特别是西藏的藏学研究,要想跻身世界前沿,既要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也要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巴桑旺堆身体力行,为中国的藏学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比如,古藏文写本学是国际藏学界的前沿学科,目前只有日本、英国和法国的少数几位学者有所涉及,巴桑旺堆的论文《古藏文写本学研究方法探索》中,在国外学者的9种研究方法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14种方法,是第一个为此学科系统提出方法论的学者。目前,他正在做的是“吐蕃历史地名”研究,希望通过艰苦细致的古地名考证,还原隐藏在浩瀚古籍中的历史真相,为藏学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的学术工具。
巴桑旺堆说,现在国家对藏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很大,如果对国际藏学界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强沟通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国藏学、西藏藏学的发展前景,很值得看好,也令人期待。
(责编:闵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