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万玛才旦:寻找根文化

   发布时间: 2009-04-17 14:00:00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编者的话:第16届大学生电影节于4月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今年报名参赛的影片超出100部,成为大学生电影节历年报名数量最多的一届,最终有30部在2008-2009年公映的国产影片入围,角逐各类奖项。入围影片中,既有创票房佳绩的商业大片,又有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电影,涵盖了各种片种和类型。其中,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每年都有若干部。《文化周刊》从本期起,从入围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撷取几部,与导演共同探讨当下这一题材影片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空间。
  ·片名:《寻找智美更登》
  ·导演:万玛才旦
  ·主演:曼拉杰甫 宗智 李毛措
  ·片长:122分钟

  [剧情梗概:影片以寻找藏族传统八大藏戏之一的《智美更登》的男主角为线索,讲述了摄制组走访许多跟藏戏有关的村庄、寺院、藏剧团的故事,主线索外同时有几个不同的爱情故事随着寻找演员的过程徐徐展开。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用一连串表现藏族风景的画面配着一段带有浓厚藏族风格的音乐,带领观众走近淳朴、神秘的藏族生活。故事随着导演走进村庄的脚步,进入了主题。随摄制组一起来藏区的老板讲起了他的初恋故事——这段凄美而没有结果的爱情经历最终使老板重新面对生活,立志走上了经商之路;作为智美更登的妃子曼达桑姆的扮演者,与摄制组同行的神秘蒙面女孩聆听着这段爱情故事,寻找到了爱情的真谛,最后平静地与男朋友分手。影片中的导演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影片:在寻找智美更登演员的过程中,我已经不知道谁才适合这个角色了。寻找智美更登是在寻找一个具备智美更登那样灵魂的人,然而在寻找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标准。智美更登的人选没有准确的标准,每个人的爱情也如此。

  采访者: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受访者:万玛才旦,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导演

  胡谱忠:首先向你表示祝贺!《寻找智美更登》是你继《静静的嘛呢石》之后导演的第二部电影,目前反响怎样?

  万玛才旦:还不太清楚。《寻找智美更登》国内放映版本是122分钟,是在170分钟的基础上剪辑的,可能有点长。

  胡谱忠:我们来谈谈智美更登。你是怎么安排智美更登演员群像的?

  万玛才旦:《智美更登》是藏族传统八大藏戏之一,电影里一共找了四五个智美更登吧。每个智美更登都有反差,有的是表现演员的变化,有的是表现他们的坚守,突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境况。另外通过空间设计,展现藏族聚居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村庄、牧区、寺庙、城镇、学校,这些点综合起来就可以还原整个藏区。演员们演出截取的《智美更登》的片段不一样,综合起来反映了智美更登的完整形象。

  胡谱忠:影片的情节主线是寻找智美更登,但智美更登都不尽完美,似乎各有各的缺陷。你是不是通过不同的智美更登的表现来反映根文化的主题?

  万玛才旦:是的。智美更登象征着根文化。

  胡谱忠:似乎最后一个智美更登最接近理想,你觉得是吗?

  万玛才旦:其实他和理想的智美更登还是有很大的反差,他是一个现代人。现实中有一个老人和智美更登有相同之处,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偶然遇到的。当时有人来问我是在寻找智美更登吗?说他们那里就有一个“活”的智美更登。剧组的人都不相信,结果他们把那个人带来了,后来证实他们说的都是真的。所以就把他的故事经过一些处理加进了影片。

  胡谱忠:最后一个智美更登已经意识到了“根”的迷失,他是唯一一个有自我意识的智美更登,在这个意义上,他可能是最好的,是最可能与电影中的导演在精神上相通的。而那个现实中的智美更登缺少一种东西,好像有一种缺陷?

  万玛才旦:这不是缺陷,而是一种品质,把自己的妻子、子女施舍给别人,反映了他的牺牲精神,观众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才能理解。

  胡谱忠:主流观众在理性上也许不能接受。如把人当礼物赠人,这只能作为一种宗教的象征才可以接受,宗教的核心与现代理性是相冲突的。

  万玛才旦:是的。我在精神上是认同这位智美更登的。

  胡谱忠:这些扮演智美更登的演员中,到底谁是导演心目中最完美的智美更登?

  万玛才旦:没有。一个也不是。蒙面女孩的爱情故事,老板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故事都还在继续,没找到也没关系。

  胡谱忠:《寻找智美更登》类型上接近公路片。两个人物在旅程之后有精神成长,蒙面女孩和导演。女孩的精神成长启发了导演。导演感悟到什么?电影表达了导演对根文化的思考。

  万玛才旦:电影的主题是对根文化的认同,藏文化传统的部分遗失,是通过导演的眼睛来表现的。

  胡谱忠:请你谈谈影片里的导演这个角色?他应当是你自己的化身吧。

  万玛才旦:刚开始时这个导演对智美更登的形象有很清晰、明确的认识,后来反而对智美更登的印象模糊了,失去了标准。他自己的根也可能失落了。

  胡谱忠:片中尼木村集体转经的镜头,看起来十分震撼。

  万玛才旦:这是只在藏族聚居区的乡村里才可能看得到的场景。这种景象是真实客观的,是真民俗的反映。

  胡谱忠:记得电影英文译名《Soul-searching》,翻译成汉语可以是“招魂”,倒是很贴近电影主题。为什么不叫《In searching of Zhimeigengdeng》之类?

  万玛才旦:现在又改了,叫《The searching》,意为寻找,藏文片名也是寻找的意思。

  胡谱忠:公路题材确有一种串联情节线索的作用。如同文化采风,在跨越地域的寻找过程中,将文化的精粹收集起来。以后拍电影还会坚持这种寻找吗?

  万玛才旦:也许跟寻找有关系,但不会像《寻找智美更登》这样强烈。

  胡谱忠:为什么两部电影都用智美更登为题材?这个人物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万玛才旦:可能是巧合。智美更登在藏传佛教里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他的故事都出自《释迦牟尼本生传》,故事最早来源于印度。他的精神是佛教最核心的精神。

  胡谱忠:看你的电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万玛才旦:上一部《静静的嘛呢石》,国内观众较好理解,因为里面有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的故事,有一个相通的文化背景。

  胡谱忠:蒙面女子的形象很独特,她被遮盖的美丽是否象征了藏文化的某种特点?

  万玛才旦:不能全归于藏文化,其实只想用她表现一些人性之美,一种质朴。藏文化的建构是与人性美联系在一起的。

  胡谱忠:蒙面女子做的决定很有现代感。

  万玛才旦:其实老板的故事是个解脱的过程,女孩最后的选择是放下的过程,用佛教简单的理念来解答比较容易理解。

  胡谱忠:这也许说明,传统和现代在道理上是相通的。传统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资源,我们不要一味强调两者的冲突。影片的套层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导演的思想历程。

  万玛才旦:是的,剧中导演的看法反映了当代藏族知识分子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思。

  胡谱忠:两部片子的场景都是黄褐色、土黄色、灰黄色的,是巧合吗?

  万玛才旦:不是,是刻意的选择,为了突出主题和气氛,表达一种藏文化现状。另一方面,这个民族生活的大环境就是如此。

  胡谱忠:你的几部电影都有喇嘛、藏戏等藏族文化的元素和符号,有一种表现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你将来会排斥拍一些和本民族无关题材的电影吗?

  万玛才旦:不会排斥,自己也会尝试拍一些其他类型的片子。其实我的家乡和汉族地区非常接近,从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胡谱忠:你通过电影建构了一种纯正的藏文化,你觉得你心目中的藏族形象是什么样的?

  万玛才旦:其实我描写的是一个比较纯正的、受现代性影响而正在变化的藏文化。我希望几十年之后可以作为一种文献资料来查询。我表现的是传统文化骨子里的藏文化及其时时刻刻的变迁,两者缺一不可。

  胡谱忠: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你对现代性的反思。影片中常有现代生活那种不质朴的、非人化的生活状态的描述。

  万玛才旦:我认为现代社会也很舒服,只是比较复杂,就像传统文化很复杂一样。

  胡谱忠:可否说你在物质方面取现代,在精神价值方面求传统?

  万玛才旦:其实很难明确表态。人有权利选择现代生活的方式,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主导的地区有很大诱惑。如果让他们保存传统,远离现代,也很残忍。我认为应该保存传统的精华部分。

  胡谱忠:你从第一部电影开始就高调地说要组建纯藏族的制作团队,你会一直坚持吗?

  万玛才旦:会的。在这类片子的创作上我会坚持。

  胡谱忠:这支团队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万玛才旦:其实在创作上没有其它障碍,有一些语言的优势,能把握住原来的东西。还有就是与演员交流方便。当然这样坚持的前提是我们的专业素质必须快速提高。

  胡谱忠:你觉得藏语电影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怎样?

  万玛才旦:其实不只是藏语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都有点尴尬,但还是有生存空间的,我们需要找到突破口。 

 

(责编:谷雨)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