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卓嘎:雪域高原的“气象仙女”

王雷    发布时间: 2007-03-23 11:05:00    来源: 科技日报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卓嘎独家提供

  圆圆的脸庞,明亮的眼睛像会说话;体态略显丰腴,一身藏族服装鲜艳惹眼;怀中的鲜花奖状与脸上的幸福微笑交相辉映,美丽异常。

  在12月18日举行的“2006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她点亮了一道来自雪域高原的美丽风景。

  卓嘎,2006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西部贡献奖”的获得者、我国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在多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和科研工作中,自己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领导、亲人和同事们的心血,心中无时不刻怀着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诚挚谢意!”怀抱鲜花奖状,卓嘎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到。

  入行:从误打误撞到执著不弃

  今年34岁的卓嘎是这次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如此年轻有为,会让人们猜测是不是从小就立志于此,但她告诉我们,她进入气象行业纯属偶然。

  问及具体,卓嘎腼腆一笑,说她最初的愿望是想当一名教师,但周围的哥哥姐姐都说当老师太辛苦了,学生很不听话。父亲的一位好友建议她学习气象,“女孩子学气象挺好的!”这句话就此改变了卓嘎的人生,虽然那时的她对气象还没什么概念。

  气象学以数学和物理知识为基础,没有好的基础,日后的研究必然会有障碍。高中时的物理课曾令卓嘎头疼不已,但是经过努力,高考过后,她优异的成绩让南京气象学院负责提前招录工作的老师眼睛一亮。从此,她正式成为南京气象学院西藏班的一名学生,与藏区的三十余名小伙伴一起,踏上了求学气象之旅。

  搞气象工作十分清苦,当年的本科同学,不少人另谋他业。而卓嘎执着于气象事业:1994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1998年获得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韩国汉城延世大学大气科学系博士后出站。

  这一连串的时间表,诉说着卓嘎在学业上付出的努力。“勤奋,有毅力,做事情不服输。”一位教过她的老师对卓嘎这样评价。

  回藏:家乡的好山好水最是牵挂

  青藏高原不仅是产生天气系统的源地,还是外来天气系统有效的改造场所,青藏高原上强烈发展的对流系统能够在一定环流形式下东移出高原,对我国东部大范围降水产生影响。卓嘎在博士论文中对夏季青藏高原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统计和诊断分析,并结合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模式MM5对青藏高原对流系统的发展、移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为青藏高原对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她的研究表明,通过进一步开展高原气象观测实验,取得丰富和具有代表性的资料,来改善模式对于高原物理状况的描述,进而模拟和预报高原上对流系统具有广阔的前景。

  2003年博士后毕业,卓嘎没有眷恋北京的生活,毅然回到西藏,回到这块生她养她的土地上开始了气象研究。

  “西藏是最好的地方!你们去看看就知道啦!那里山好、水好、人好、什么都好!”卓嘎铿锵有力地说,语气让人不容质疑。她不大习惯大都市里“隔层墙即不知彼此”的淡漠的人际关系,更喜欢有着暖暖人情味的家乡。

  按照家乡的习俗,她习惯把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大,年长于自己的人称做“哥哥”或“姐姐”。当她提起师兄、师姐,总会以哥哥、姐姐称呼,听来倍觉亲切。采访过程中,她不时给我们递橘子、倒水,非常热情随和。

  “作为藏族,我挺自豪的。不是说自己做了多少。而是因为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藏族人民具有热情、真诚、善良、朴实、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在西藏,每年都有很多博士、硕士从国内外毕业回到家乡工作。国家现在颁发给我这个奖项,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她坦言,比自己优秀的同行有很多,这份奖的意义,更多是一种对西藏地区科研人员的鼓励,起一种示范作用。

  困难:要么打败它要么被它打败

  气象工作每天就是和各种数字、卫星云图打交道,枯燥、烦琐不言而喻。

  “这样的工作有什么乐趣呢?”

  卓嘎淡然一笑,坦率地告诉我们,有时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结果没有价值,也有片刻的灰心丧气。但她知道,很多研究工作的成效是不能立竿见影的,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工作中的乐趣需要自己去寻找和体会。她引用导师徐祥德的一句话,“工作是乐趣”,来说明自己的态度。

  在读博士之前,卓嘎曾在西藏气象台做过一年的预报员。那段时间,她每天忙于画天气图,分析天气图。预报员工作需要认真,细心。去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加需要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预报的结果往往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每个预报员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央气象台预报员的压力是最大的!”她身有感触地说。这段经历,让卓嘎认识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对后来的研究工作很有启发。

  过去的天气预报,完全依靠预报员的个人经验。现在大多数气象台还采用数值预报方法,数值预报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进行天气预报的参考信息。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建立数值预报模式,再把观测到的初始气象资料,输入到模式当中,计算出未来的天气状况。由于观测资料、模式本身参数化方案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可预见性,影响了数值预报的准确率。但是这种量化研究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是世界天气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3年10月,卓嘎博士后毕业,回到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高原天气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以及数值预报解释应用研究。

  在西藏开展气象科研工作,会面临许多求学时不曾遇到的困难。观测站点稀少,缺乏先进观测仪器和设备,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等等。但更让她觉得困难的是作为一位名符其实的博士,不仅要负责完成好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还要掌握和学习气象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大气科学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带领年轻同事们共同提高和不断进步,真正发挥自己在高原气象研究方面的领军作用。这就要求她有很好的独立工作和擅于学习的能力。

  “刚开始还不习惯,现在渐渐适应了。”她微笑着,顿了一下,告诉我们,现在最困难的事情是申报国家科研项目。经费有限,项目也很有限,因此竞争相当激烈。

  卓嘎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农牧区植被遥感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项目刚刚获得通过。她把获得立项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规律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另一方面,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探讨西藏主要农牧区的植被生态环境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馈作用,对进一步发展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极为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此外,西藏气象局科研所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也是这次成功申请项目的基础。她介绍说,完成这个项目需要三年,具体工作中要在野外建立站点,进行观测。

  爱人:聚少离多但甜蜜依然

  在这次得知获奖并进行确认后,卓嘎马上打电话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她出生在一个四口之家,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哥哥是驾驶员。

  藏民族能歌善舞的基因,赋予卓嘎同样的特长。闲暇时,她喜欢与朋友一起去唱歌,藏语歌、流行歌、英语歌,她都很喜欢;大学时代,她还专门学习了弹吉他,最拿手的曲目是《外面的世界》;运动方面,她喜欢打篮球。

  因为一直忙于学业、工作,卓嘎完婚才一年多。提起丈夫,她脸上露出难掩的甜蜜。他们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丈夫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现在是一位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的刑警。

  阿里相距拉萨,遥遥数千公里,坐越野车也需要两天才能到达。“聚少离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常态。但互补的个性使他们的生活和谐美满:工作中,他们互相帮助;生活中,他们互相关心。

  作为刑警,丈夫有着胆大、心细的个性,帮助卓嘎更加周全、细致地考虑事情;而丈夫平日里进行英语、计算机的学习,卓嘎就成为他的老师。

  当问到准备何时培养个“小卓嘎”,她羞涩一笑:“顺其自然吧!”

   人物档案

  卓嘎,藏族,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在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从事青藏高原气象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涉及青藏高原灾害性天气过程、高原对中国东部地区暴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数值天气预报和卫星资料同化技术、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监测、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及其应用等方面,并参加了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