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韩书力:这个男人“嫁给”了西藏

周文翰    发布时间: 2006-08-08 14:47:09    来源: 新京报

    

作为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韩书力认为,近20年是西藏现代艺术逐步成熟的一个过程。

 

  人物名片 韩书力:

 

  1948年生于北京。1969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赴北大荒农场劳动并坚持业余创作。1973年自愿进藏从事美术工作。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1983年调西藏美协工作至今,现任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西藏书画院院长。曾在法、美、日、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并出版有专著、画册多部。

  58岁的韩书力自称是“嫁给西藏文化的人”,的确,和那些蜻蜓点水一样来去西藏进行艺术写生、研究的美术家不一样,他在拉萨一待就是将近30年,把自己的青壮年搁在了青藏高原上,也亲身参与到西藏当代美术的发展中。

  在拉萨生活了27年的北京人

  1973年,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电影队的韩书力主动要求借调到西藏展览馆去,那一年他25岁,工作是放映幻灯片、八个样板戏,业余的时候自己搞一些创作。没有到西藏之前他和大家一样,通过看民族画报、听才旦卓玛的歌想象西藏,还看过一些新闻片、电影,比如《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等等,他脑子里的西藏是神秘的、荒寒而辽远。当真正踏足西藏,走了17个县去考察、画素描之后,“真正见到的西藏和之前想象的西藏是可以重叠起来的,和想象没有很大的落差。”工作了半年,临走前他对展览馆馆长说想留下来,回到黑龙江兵团后,电影队长也表示支持,所以当1975年商调函到兵团后,他办好手续“远嫁西藏”了。

  1980年时好学的韩书力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在那里他和同学一样饥渴地学习和阅读,在文化活动活跃的北京大开眼界。因为和西藏的因缘,他毕业创作的是系列组画《邦锦美朵》,后来获得全国美展金奖。韩书力承认自己当初考到北京确实有离开西藏的用心,1983年毕业时他也如愿留校任教。可是在北京的八个月却让他感到异常苦闷,毫无创作的激情,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是想回到西藏,“研究生学习对我影响很大,因为通过学习我获得新的观察角度,对西藏的宗教、社会文化都有新的认识,感觉在西藏有很多事可以做,朦朦胧胧觉得应该去做”。正好成立不久的西藏文联也希望他过去,于是他再次回到西藏,这一去就没有离开拉萨市北京西路的文联大院。

  “八五新潮”点燃现代火苗

  在韩书力又回拉萨之前,除了有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毕业的个别人在西藏工作,几乎没有专业美院的人在西藏,偶然有中原的美术家到西藏短期参观、写生。

  而在本地,民间画匠还是继续传统艺术的创作,现代油画、水墨画、雕塑几乎无人问津。后来才逐渐有藏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在各大艺术院校毕业后到西藏工作。与相对传统的、直接从各大传统画派入手学习绘画的大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学生先是接受现代的国画、油画、版画、壁画或雕塑训练,进入藏区才开始传播新的艺术风气,成为现当代艺术教学和创作的主力。

  刚到文联的时候,正赶上西藏自治区要庆祝成立20周年,于是他和同事开始操办一个献礼展——西藏民间雕刻展。为了研究和征集展品,他把全西藏50个县几乎跑遍了,去了阿里、等不容易到的地方,这期间西藏民间、佛寺的雕刻、五色风马、唐卡、壁画、木刻版、玛尼堆、磨岩石刻和岩画艺术让来自中原的他们一个个兴趣越来越强烈。雪域高原迥异于内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唐卡和壁画的程式和色彩,由表及里地影响到画家的内心,并由此体悟而发出异彩灵光,造就了他绘画风格的转变。

  当时他画的一系列布面重彩画以繁密整练的勾染、富于装饰性与神秘感的东方韵味著称。

  另外一个冲击是内地的八五美术新潮,当时通过书报、画册和私下交谈,美术新思潮、新方法对西藏的年轻画家也有很大冲击,加上1986年以后海外画家刘国松、萧勤以及美国艺术家劳生勃到西藏展览,“就像刮了一阵旋风,在西藏的艺术家也开始进行新的思考,创作了一些探索性的作品”。但是因为西藏地域、文化比较封闭,他们的创作和中原、国际没有互动,直到1989年之后才逐渐在海外举办展览,走出高原。这时候他意识到早期的画过于刻板,于是开始删繁就简,创作了一系列简约而充溢着禅思的水墨画。

  在韩书力看来,西藏现当代绘画应该吸收西方艺术观念、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中国画的意蕴和藏族传统绘画独特的形式、色彩与整练的气象,形成新的表现语汇。他和西藏的画家也是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才形成比较成熟的风格。相比内地向欧美看齐的当代艺术风潮,他们仍然注重从传统中吸收营养。

  访谈:西藏艺术之变:从“神本”到“人本”

  《新京报》: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诸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马原以藏区人为主人公的小说影响全国,现在虽然也有类似的题材,但是再也没有那样的影响力了。

  韩书力:首先,当然像《西藏组画》影响那么大,不仅是和题材有关,也是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有关,其次我觉得当时能有那么大影响,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你想想,以前一直画革命人物,“红”、“光”、“亮”,突然出现了藏族那种突出的人物形象、服装、风光,给人新鲜的感觉,所以当时画西藏、西双版纳、新疆少数民族都容易出彩,形成风气,但是现在社会背景不一样了,大家的选择多了,任何题材、风格的作品都很难产生那种社会效应了。

  《新京报》:以你为代表的画家在1988年推出了“西藏当代绘画展”,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那你怎么看西藏现当代艺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

  韩书力:应该说,1988年西藏现代绘画展当时还主要是学习、描摹阶段的作品,我们都受到西藏传统艺术的影响,也想有所创新,但是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没有成熟的文化自觉意识,没有把一些西藏的元素变成融化到自己的艺术骨骼中,把这个展览和200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雪域彩练》对比,可以看出后者要更为成熟,真正有画家自己的语言。所以我觉得这二十年是西藏现当代艺术逐步成熟的一个过程。

  《新京报》:我们都知道西藏的传统艺术整体上都和西藏宗教有关,那就现当代艺术家来说,高原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否也让这里的艺术家在创作上有某种共同的基因?

  韩书力:西藏画家整体上受到封闭的自然、文化环境的制约,又受到保护。比方就生存来说,在西藏因为画廊市场才刚刚开始,要靠画画挣钱还不如做买卖,所以想挣大钱的都去做生意、当官了,剩下的都是真正甘于寂寞、对美术有执着的情怀的人。但是火车一通,影响会比较大,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新京报》:西藏现当代艺术相比传统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韩书力:最大的变化是神本到人本的转变。传统绘画多数是和宗教有关的,是献给寺庙或人们供奉的,所以消灭个性、消灭差别,越没有个性越好,不论是13世纪还是17世纪,同样题材类型的画差别越少越好,对宗教来说并不需要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但现当代艺术追求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面貌。

  《新京报》:就和周围的文化体的关系来说,最近几十年来自中原的文化是不是对西藏文化影响越来越大?

  韩书力:和周围文化互相影响,借鉴,这对文化体来说不可避免。相对来说在解放前南亚的影响比较大,比如一些古格地方的艺术遗产就和克什米尔的一些艺术有渊源,也有波斯风格的影响,这是因为13世纪以后穆斯林艺术影响到这一带。直到有前辈画家在1940年去康区,50年代民主改革以后去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内地和西藏的交流多,很多画家在西藏写生、讲座,书籍、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是相互的,也有传统画家主动学习的例子,比如安多强巴老师,他很早就作为随员到北京参加政治活动,但是他对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很有兴趣,进修了一段时间,回到西藏后他的画就有了很大变化,颜色更鲜亮、造型更立体了。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