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日草原苍茫壮阔,一望无垠。大自然赋予这片草原雄浑之美,却也带来了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这里小麦不会成熟,青稞从未饱满,甚至油菜也不能开花……
然而,一位淳朴善良,怀揣梦想的阿卡医生,却在这样偏远、落后的草原上默默坚守了14年。14年来,他以娴熟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守护着当地1000多名牧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俄日村以及周边各族群众的爱戴。
他,就是首届“最美海晏人”——罗藏银巴。
我们的好村医,健康的保护神
罗藏银巴15岁就跟随精通藏医的老喇嘛开始学习藏医和汉文,凭着天生的悟性和聪慧,没过几年他便熟练掌握了本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藏医诊治技术。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学到更多的医学知识,1993年,经寺管会同意,罗藏银巴去海南州卫生学校学习藏医的系统知识,并于1996年7月毕业。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2007年,痴迷医学又勤奋好学的他又一次迈入了海北州卫校的大门,进修藏医。2000年,罗藏银巴顺利通过了海晏县卫生局的竞聘考试,被甘子河乡卫生院聘为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的职责包括了很多内容,孕产妇管理、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居民健康调查体检等等。担任乡医后,他积极参加县、乡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培训,对工作认真负责,不辞劳苦,服务周到,俄日村的各项卫生工作都开展得扎实稳妥,走在了全县牧业村的前列,为其他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树立了榜样,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2003年“非典”期间,中药“板蓝根冲剂”和“夏桑菊冲剂”成为抢手货,一些人乘机哄抬药价,将两种冲剂从每包6元提到50元,大赚“黑心钱”。那时候,俄日村卫生室还存有这两种冲剂约100余包,有人欲出高价收购这些“非典”用药,但罗藏银巴拒绝了,并坚持按原价卖给村民,而且限制每位村民最多只能买5包,以防转手倒卖。
2008年5月的一天,罗藏银巴突遇车祸,颈椎受伤严重。当地群众及时把他送进医院,得到有效的治疗。因为这事,他对村医工作更加尽职尽责了。从医十几年来,为了让乡亲们少花钱,看好病,他从不开大处方,门诊金额每人每次平均控制在七八元左右,很多病人是他用免费的艾灸和针灸治好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以来,为了让更多群众参加新农合,他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部门,每天走村串户,发放宣传资料,用藏汉双语宣传新农合的相关政策,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参加新农合的好处,提高群众参合率,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结果全村1031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100%,每个参合病人的医疗费用都能按时得到报销。
2010年,青海省开始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他带头严格遵守进货渠道,取消药品差价。在进购藏药时,他总是货比三家,选择质量好、价格低的藏医院进货,从不乱加价或收费,还时常为患病的贫困农牧民免费给药治病,从未收过一分钱的挂号费和出诊费。十几年来,罗藏银巴垫付和免收的药费就达上万元。
2007年,俄日村卫生室被评为全州标准药房;2009年,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不管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病人,罗藏银巴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在草原深处和牧民家里
俄日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牧业村,平均海拔3400米。在30万亩广阔的草场上,分散居住着210户1301名藏、蒙古、汉、回、土等5个民族的群众,其中藏族和蒙古族占总人口的84%。牧民夏季转场时,其服务半径最远达到了80公里。但无论多远,不管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病人,罗藏银巴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在草原深处和牧民家里。
2007年夏天,诊所来了一位自幼患有二级精神病的病人,患者家属听说村医医术精湛,便带着39岁的患者前来就医。罗藏银巴接诊的一年多时间里,除了村卫生室的日常工作以外,他早晚两次奔波在患者家中。通过艾灸、针灸、藏药等治疗方法,以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对工作的无比热忱,他用一年的时间将患者完全治愈。
2004年5月的一天傍晚,一位牧民群众抱着5岁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跑到村卫生室找罗藏银巴诊治。当时孩子出现间歇性呼吸,双眼紧闭,四肢冰冷,不省人事,生命危在旦夕。罗藏银巴当机立断,决定雇一辆出租车紧急送孩子到县医院救治。村子离县医院有60公里之遥,一路上,他一手抱着患儿杨措姐,一手用小勺慢慢为孩子喂葡萄糖,此时此刻,罗藏银巴心里只想着孩子一定要活下来。到县医院后,罗藏银巴默默为患儿祈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经过一整晚上的紧急救治,患儿终于得救了。
现年74岁的藏族孤寡老人尕妹常年患有高血压,罗藏银巴在近7年的时间里坚持每月看望老人一次,自2008年罗藏银巴不幸出车祸之后,在自己身体尚未康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看望老人。
罗藏银巴行医14年,他用一个医者的仁爱之心,任劳任怨,默默为牧民群众担负起健康的重任。他用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踏实的作风赢得了牧民群众的赞誉。这些赞誉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基层奉献的信念,只要群众需要,他会一直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
原标题:罗藏银巴:草原藏乡好村医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