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危难时刻显身手 三年援建树丰碑——记中建八局青岛分公司玉树援建项目经理孙金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从此,孙金顺便于这里结下了不懈之缘,而他的名字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的那么美丽。
在青海雪域高原,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高楼林立,街道整洁,树木葱郁,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玉树。如今的玉树已从地震的灾难中站立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亲身经历在废墟上重建玉树的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孙金顺,却永远不会忘记高原上的日日夜夜。他和同事们冒着高原反应的危险、忍受寒冷恶劣的气候、克服运输不便的困难、解决语言不通的障碍、消除民族文化的隔阂,以顽强的铁军精神,不计个人得失,沐风栉雨,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一砖一瓦的垒盖,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一座美丽的新玉树。
2010,艰辛的探索之路
2010年6月,孙金顺和三个同伴作为先遣队,率先踏足玉树,实地考察玉树受灾情况以及为中建重建指挥部确定援建任务提供信息参考。
报名参加玉树援建前,孙金顺对即将遇到的困难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然而,当他看到倒塌破损的房屋、崎岖不平的道路以及真切感受到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虚弱,他便意识到,接下来开展工作的难度,恐怕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
忍受着缺氧带来的头疼失眠、高原夜间的寒冷、帐篷旅馆里闻之欲呕的味道,孙金顺迷迷糊糊熬过一夜,第二天就开始了工作。
首先要尽快了解玉树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孙金顺在大街上拦下一辆出租车,让司机师傅拉着自己深入山区分布散乱的村社。
崎岖狭窄的山路,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让孙金顺的考察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处处都有生命危险。
玉树地处高原,三江源头通天河在大山之间蜿蜒,山路附在半山腰上,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不稳定的砂石山,下面是汹涌的河水。
在6月份多雨的季节,山体不稳,时常有塌方发生,而且还经常面临河水暴涨,将低矮处的山路淹没的难题。在山路上行驶,从山上滚落石头更是家常便饭。有时路不通,还要绕行上百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只有十几户的村社;有时遇到塌方,因为没有转车的地方,只能慢慢倒车,花费几小时在崎岖的山路上倒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才能转到其他路口。
曾经有一次,他们正在山路上行驶,突然“砰”的一声响,一块石头砸在了车顶上,孙金顺和青梅才仁吓了一跳,车子一晃,差点拐到悬崖下面。“幸好当时是在一个比较宽的地方,不然估计我们俩都要掉进通天河里喂鱼了。”孙金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孙金顺说:“这样危险的经历,不算多,也不算少。”淡淡的语气里,不知道隐藏了多少命悬一线的危险时刻。
经过考察,孙金顺把了解到的情况上报中建玉树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经指挥部研究决定,青岛公司玉树援建项目部承担了玉树县县城及安冲乡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包括学校、医院、城镇及农牧民住房、基础公建等项目。
援建项目确定以后,为了尽快让老百姓住进新房,2010年7月底安冲乡农牧民住房项目正式开工启动。2010年10月,玉树县安冲乡英群社10户农牧民住房竣工交付使用,成为全玉树州最早交付使用的民房。
虽然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玉树援建”速度,但还有更大更多的困难在等着孙金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