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珠峰文化节上,康马县民间艺术团表演舞蹈《鼓舞飞扬》。摄影:任晓攀
从一个不识简谱,不懂乐理,成长为一名既能作曲,又能创作剧本,还能扮演各种角色的民间艺术“多面手”,53岁的达瓦次仁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的漫漫“追梦路”一走就是28年。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则人更是能歌善舞。来自日喀则康马县的达瓦次仁,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1979年,达瓦次仁走上工作岗位,不过担任的是康马县中学炊事员。常年守在灶台边,每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这样平淡的生活并没有浇灭一个年轻人对文艺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他积极地参加学校文艺活动,并自学弹唱扎念琴,热衷于小品、相声及说唱方面的创作和表演。
1985年,康马县民间艺术团(乌兰牧骑宣传队)正式成立,达瓦次仁凭借着出色的文艺才干被选拔到团里,开始了专职的文艺宣传工作。当得知此消息,他欣喜若狂。而一旦兴趣爱好变成职业需求,专业上的精益求精,需要付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更是对人梦想追求道路上是否坚定的最严厉考验。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达瓦次仁践行着这样的快乐,因为成为一名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是他深藏内心处最强烈的渴望。他将这样的梦转化为惊人的毅力,抛却汗水与泪水。
由于没有上过初中,也没有在正规的专业艺术学校接受过教育,文化基础差、不识简谱、不通乐理……达瓦次仁要推开艺术的大门需要跨越的障碍,就是一切从头开始。
从音符1234开始,达瓦次仁专门请老师辅导,用三个月时间攻下简谱关。除了不断提高弹扎念琴的技艺之外,还自学拉弹扬琴。对于老百姓喜爱的相声小品,他也用心琢磨,揣摩生活中各种人物性格行为特点,加强表演训练,力求神韵兼备。同时,他还四处搜集民间歌舞等各种地道艺术形式,经过精心提炼和再创造,将属于康马县独特的劳动号子、酒歌、草原牧曲等,带上区内外各类大小舞台。近年来更是通过自学,熟练操作和使用演出时的音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