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王东海:青春无悔“村官”路

--记西藏仁布县帕当乡切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东海
陈志强 杨小娟    发布时间: 2012-08-10 15:46:00    来源: 西藏日报

  “当村官,不能急,也不能理想化,必须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一个帮助,村民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情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王东海在自己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帕当乡切村的干部群众现在一提起汉族大学生村官王东海,就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呀咕嘟”。

  2009年7月,王东海开始担任仁布县帕当乡切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一职。他刚到切村时,由于不懂藏语,工作打不开局面,王东海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甚至有了辞职回家的念头。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王东海想起了群众隆重的欢迎仪式和满怀期待的目光,想起了当初选择村官路时的坚强决心,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儿实事!

  当王东海决定留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学藏语,克服语言障碍。每天清晨,他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背诵藏语词汇,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用音译标注的藏语词汇,遇到不会的就向乡里的藏族干部虚心请教,甘当“学生”。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王东海基本上攻克了语言难关,目前已可以用比较流利的常用藏语与当地老百姓交流了。

  面对西藏自然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王东海时刻不忘自己是村情民意的“调查员”,富民强村的“促进员”,科学技术的“推广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贫困村民的“救助员”,坚持引导和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创业惠民。

  “馍馍纽阿沛秀!热腾腾的馒头,请来尝一尝哟!”王东海和阿旺洛桑正在吆喝着。这是王东海的“党员惠民馒头店”开张的第一天,他们正在向路过的藏族乡亲免费赠送香喷喷的馒头。小小馒头创业惠民,植根藏区乡里乡情,对脱贫致富工作,王东海有自己的一套“馒头经”。

  “开馒头店最早的想法是帮村里党员脱贫。”王东海说,有一次开党员生活会,村里的党员阿旺洛桑和白玛曲宗向这个“大学生村长”请教,什么门路投资少见效快,能帮助村里的党员脱贫致富。为此,王东海思索了一宿,最后想到这里吃早餐不方便,整个帕当乡还没有一家馒头店。何不开一家“惠民馒头店”呢?第二天,王东海和村里党员商议,定下了开馒头店的创业门路。

  “党员惠民馒头店”不仅是致富店,还是体现党员先进性的平台,每天都将一些新出笼的馒头无偿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寺庙僧尼、贫困学生等。“过段时间,我们就把经营权交给阿旺洛桑和白玛曲宗两名党员。下一步,我们准备开设全乡第一家‘党员惠民蔬菜店’。”王东海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除了“馒头经”,2010年,王东海还带领全村有技术的农牧民群众共同出资成立了帕当乡切村劳务输出合作社,目前已接手工程项目资金50万元,人均增收740.7元。合作社购买的一辆20吨载货卡车也穿梭在拉日铁路工地上,预计年收入将达10万元。

  “他的手都磨出了血泡,可就是不肯休息。”村委会主任扎西罗杰心疼地说。为了抢修防洪堤坝,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王东海与村民们同吃、同劳动,不同的是他没有报酬。王东海露出被烈日烤得黝黑的胳膊笑着说:“我有三个家,一个是生我育我的家乡,另一个是给予我知识和人生坐标的母校,再就是让我获得事业起点和终生难忘的切村。”

  短短的3年时间,王东海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赢得了乡亲们亲人般的爱,也先后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大学生村官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佳“村民贴心人”等荣誉称号。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