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西藏阿里检察官田红旗:生命是一面旗帜

——记西藏自治区检察院阿里地区分院副检察长田红旗
傅伟 龙平川 费超    发布时间: 2012-04-28 10:57:00    来源: 正义网

 

田红旗在与办案人员研究案情
田红旗在与办案人员研究案情。

 

  面对绝境中死亡的威胁,他挺身而出,为一行28人开道前行;身处摄氏零下30多度的低温,他把温暖让给别人,而自己却几乎丧命;为获取证据,他冒着严寒,跳入粪池取出凶器;为寻找元凶,他不放过蛛丝马迹,在犯罪嫌疑人的刀鞘中查到血迹……

  他的名字叫田红旗。

  1960年出生的田红旗,凭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坚韧和执着,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西藏阿里地区坚守了34年。目前,他是阿里地区和辖属7个县中,工作时间最长的汉族干部。

  “我是一个老兵”

  2012年4月23日,田红旗回忆起自己在阿里工作34年的经历,淡淡地没有一句溢美之辞。“我是一个老兵。”北京到西藏阿里,自驾车路线4971公里,遥远的阿里传来他爽朗的笑声。

  田红旗偶尔会打开抽屉,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那些大大小小的证书和奖章。他说,我看到的不是荣誉,而是那些曾经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和同事。

  2011年11月,根据解放军先遣连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先遣连》在阿里首映。田红旗坐在第一排。看到动情之处,泪水从眼里潸然滑落,这一幕让周围的战友们肃然起敬……那一幕幕生死悬于一线的情景,让坚守阿里34年的他领悟着比一般人更深切的内涵。

  这里,被称作“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以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度成为世界第三极,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是一片骄傲的土地,它以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为感召,让很多人深情向往。一位叫摩萨的诗人这样描述阿里:“到了阿里,就像离开人世,去往鸿蒙初开的别的星球。那儿既无历史,也无时间……”了解西藏的人,认为在西藏“躺着也是贡献”;了解阿里的人,会认为只要能待在那里,就是英雄……

  1978年10月,年仅18岁的田红旗响应保卫祖国边疆的号召,在家乡湖南省桃源县应征入伍。带着离别时父母一遍又一遍的叮嘱,这个贫穷家庭出身的少年怀揣着“脱下便装穿军装,离开家乡守边疆”的志向,来到西藏阿里军分区服役。

  第一次到阿里,他坐的解放牌军车,从新疆叶城到阿里地区噶尔县,1067公里的路程,足足用了一周的时间。途径海拔6000多米的界山大阪,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一些同行的人退缩了,但意志顽强的他却没有叫一声苦,硬是默默地坚持到了目的地。

  1978年的阿里,是一片茫茫戈壁,蓝天为被,黄沙为席。当年的阿里军分区就在现在的位置,但条件与现在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那时候,没有蔬菜,一日三餐就是罐头加玉米面窝头,偶尔有白面大米和牛羊肉。长期缺乏维生素,战士们指甲塌陷,头发脱落;没有单人床,晚上一个班的战士就挤在一个大通铺上,一天的劳累下来,战士们的呼噜声奏响夜色中独特的交响曲。没有自来水,就用汽油桶到狮泉河里去拉水。冬天,每次拉水回到连队,军装上都能抖落一片冰花;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只有一个露天电影院。夏天,邮车每半个月来一次,带来信件、报纸和新的影片;冬天,大雪封山,有半年的时间看不到邮车的影子——每年收到的第一批家信,大部分都是亲人在半年前的叮咛和嘱托。

  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没有让田红旗畏惧。每年考核,他的射击、爆破、投弹、架线等科目成绩都是优秀。训练之余,他还用休息时间认真学习文化课,这为他以后的文字功底打下扎实的基础。当时,为了保证食物供给,连队养了猪和羊,喂猪、放羊等苦活、累活、脏活,田红旗都抢着干。他从没有一句抱怨,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恶劣的生存生活条件,锤炼着他的意志。他多次获得通令嘉奖……

  1982年,他回家探亲。入伍六年,他只休过这一次假。一进家门,他的父母和小妹都已经认不出他了。离家前的毛头小子,变得又黑又瘦,茂密的黑发渐渐稀疏,当年的稚气荡然无存。看着日思夜想的亲人,看着父母那日渐苍老的容颜,这个铁打的汉子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奔涌而出……

  1984年,田红旗转业到阿里地区旅游公司辖属的阿里饭店,协助总经理处理日常事务。勤于钻研的他总是闲不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对单位水电设备出现的故障都能想办法一一解决。“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做到最好”——他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1987年11月,田红旗调到日土县检察院工作,又一个全新的环境,又一个全新的开始,然而他当时不会想到,这次调动,让他在阿里检察系统一干就是25年。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