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陈若雷:好“门巴” 治疗中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发布时间: 2011-10-31 17:19:00    来源: 雅安日报


陈若雷在查房时,与藏族小患者亲切交流

  “天全中医院,扎西德勒(吉祥如意)!陈若雷,扎西德勒!”

  在康藏地区,有一位被广为传颂的好“门巴”(医生),他,就是天全县中医院副院长、陈家祖传中医骨伤医技和药物配制传承人陈若雷。

  能得到康藏人民的厚爱,不仅在于陈若雷医术精湛,更在于他心里时常装着病人、想着病人。

  病员为本

  大医济世岂止悬壶

  四川省天全县是藏汉民族交流的通道。这里,经常可以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同胞到天全中医院就医。

  一进中医院的骨伤科门诊,屋子里挤满了病员;医生手脚麻利,折绷带,敷药,上夹板。

  刚刚被省政府授予“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陈若雷,医德精纯、医术精湛,在康藏地区声名远播,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在中医骨伤科,陈若雷年均看诊超过1万人次;而作为副院长、中医骨伤科主治医师,陈若雷不管是诊断、手术,都一丝不苟,身先示范,在查房环节,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反复要求科室医生要利用每一次查房的机会,掌握藏族同胞的病情和生活情况,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尽最大可能为他们服好务。

  一次查完房后,陈若雷在楼梯口拾到一个腰包,里面有近万元现金,他怕病人着急,马上到医院行政办公室,让工作人员到病区寻访失主,并及时退还。经查,腰包是一位藏族患者的护理家属掉的,里面装的全部是筹借来的救命钱。失主领回腰包后,一定要当面酬谢捡包的人。但陈若雷隐藏了自己所做的好事,代表院方婉言谢绝了。那位藏族同胞激动地伸出大拇指说:“你们医院的人太好了,不光医术高,治病态度好,连捡东西都不留名,真是可敬。”

  在陈若雷的言传身教和垂范下,该院职工竭诚实践“大医精诚”的古训,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悬壶济世、大爱无疆的真谛,使医院的医疗服务满意率一直高达99%以上。

  服务藏区

  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天全中医院,好!陈院长,好!”云登嘉措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赞叹着。这位来自甘孜州的小伙子,专程送“左挠骨粉碎性骨折”的弟弟到中医院治疗。云登嘉措说,弟弟在这里住院一周,花费不多,而且恢复情况很好。

  陈若雷在十三年的一线医疗工作中,不仅掌握了藏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还专门研究了一套针对藏族病人的医护原则。他要求科室医护人员,要特别关心病人的病痛、生活、休息、康复情况,特别留意病员及陪护的情绪。不管什么时候,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和他们交流沟通,争取他们从思想上理解、接受并支持医护方案。日常工作中,要通过一言一行,让藏族同胞切实感受到医院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早日解除病人的痛苦,让他们满意地康复出院。

  有一次,一位藏族牧民来院治病,陪同的还有一家三口,连帐篷也携带来了。他们准备在医院后院搭帐篷暂住,但这不符合医院的管理制度。陈若雷考虑到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属住旅店的开销过大,破例同意了他们一家的请求。

  一些来看病的藏族同胞不懂汉语,医院请懂汉语的藏族同胞帮助翻译;对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同胞,医生护士会多重复几遍,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说病情,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在各方面尽力帮助他们。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有的病员不愿继续治疗要提前出院,有的不愿在病房养病跑到室外。当获悉有几个藏族病人下雨仍不愿回到病房时,陈若雷找到他们说:“无论如何,中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会和你们在一起。就算病房还剩你一个病人,医护人员也会守着你,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你的安全。”最终,病人返回病房休息养病。

  十三年如一日,救死扶伤,无私奉献,陈若雷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来保护我们的民族团结”,他以真诚和质朴,构筑各民族兄弟是一家,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展现了医者仁心的高尚境界。

  被陈若雷医治过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感激他,亲切称他为“老百姓的好门巴”。

(责编:长卿)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