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卓玛关心社区老人。
让一个人感动不难,让一个城市为一个人感动却很难!藏族老阿妈次仁卓玛就是这样一位让一个城市为之感动的人。在湖北省宜昌市,次仁卓玛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
从苦难童年中走出的高原雪莲
1940年1月,次仁卓玛出生于西藏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角龙村的一户农奴家中。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上苍就在次仁卓玛身上打上了不公平的烙印。伴随饥饿与打骂,她在长年的战战兢兢中长大。
西藏和平解放后,次仁卓玛终于告别了苦难的农奴生涯,步入新生活。怀着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无限感激,她入伍并参加了宁属公路的建设。次仁卓玛危险时刻冲在前,重活苦活干在前,在数千名将士中脱颖而出,荣立了一等功。
1956年在修建澜沧江大桥时,她不幸被拖拉机撞伤左腿;1958年在修建芒康县海通路段时,她在悬崖峭壁放炮时,又被飞石砸断第二根肋骨;1959年,在芒康县境内的剿匪战斗中,次仁卓玛再度头部受伤,昏迷了两天两夜后才醒来!“这么小的年纪,三次负伤,从不掉眼泪,真是个硬骨头的女孩!” 次仁卓玛被首长和战友称为“雪山高原雪莲”。
1966年,在部队战斗生活12年的次仁卓玛因多次负伤,转业到昌都竹卡公路养护段工作。当年年底,她与湖北宜昌籍战士刘自清结婚,开始了她的又一段人生。
扎根宜昌演绎藏汉一家亲
1986年,次仁卓玛和丈夫办理了退休手续,来到宜昌安度晚年。习惯奔波忙碌,难以适应悠闲生活的次仁卓玛主动到居委会请缨工作:“现在退休了,国家仍然在给我发工资,哪有只拿钱不干活的理儿!”居委会领导被她质朴的感情所打动,让她担任街道治安巡逻员、民事调解员、计生监督员、卫生保洁员等工作。第二天一大早,次仁卓玛便戴上红袖章忙开了。
河水巷是宜昌城区里一条古老的巷道,环境比较复杂。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摸底,次仁卓玛对每家的人口状况、子女就业入学情况、生育情况、孤寡老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有一对中年夫妇因孩子问题经常吵架,夫妻感情越闹越僵。次仁卓玛知道后跑去劝说,正在火头上的女方说卓玛多管闲事,叫她滚。次仁卓玛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劝说,一场家庭风暴总算平息。次仁卓玛心想,家庭闹矛盾肯定有个“结”,把“结”找到了,问题就解决了。她经常到这家串门、拉家常、帮着做家务、带孩子,终于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夫妇在外打工都很辛苦,回到家一大堆的家务活要做,加上孩子淘气,矛盾愈演愈烈。了解情况后,卓玛总是挤时间到这家帮忙干家务活,照看孩子。夫妇俩被次仁卓玛的耐心和爱心感动了,再也没有争吵打闹,关系逐渐和睦起来。
次仁卓玛还把社区的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住河水巷的一位居民患癫痫病并先天弱智,一人住在老屋里,每月仅依靠15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细心的次仁卓玛帮她精打细算,有时还自掏腰包来补贴她。当她癫痫病发作时,次仁卓玛总是守在身边,给她喂药、递水。次仁卓玛的热情待人和热心服务,赢得了居民的信任。每当邻里发生纠纷,大家都愿找次仁卓玛帮忙调解。
藏族学生心中的好阿妈
2000年9月,位于宜昌的三峡大学开始定向招收西藏大学生。卓玛知道后主动与校方联系,邀请了7名来自西藏的大学生来到家里。说着家乡话,跳起藏族舞,喝着香喷喷的酥油茶,西藏的孩子们第一次在异乡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从那以后,每逢节假日,次仁卓玛都要把藏族学生接到家里。
一次,藏族学生向巴次仁身患传染病住进了三峡医院,大家都不敢去看他。次仁卓玛得知后立即赶到医院帮他垫付了住院费,并安慰孩子说:“我就是你的亲阿婆,什么都不用管,一切交给我处理,你安心养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68岁的次仁卓玛每天在家熬汤做饭,顶着烈日为向巴次仁送饭。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向巴次仁很快康复了,他抱着阿妈感动地说:“您比我的亲阿婆还亲啊!”
2002年春节,14名藏族学生受交通和家庭条件制约,不能回家团聚。次仁卓玛将他们全部接到家里过年。小小的客厅挤满了人,坐的、站的,好不热闹。次仁卓玛的热心感动了其他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就连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时常到次仁卓玛家做客。这些年,先后有近百名藏族学生得到了次仁卓玛的资助,仅孩子们的生活费就支付了3万多元,她被藏族学生称为宜昌的“贴心阿妈”。2003年,次仁卓玛还被三峡大学聘为“名誉学生辅导员”。
次仁卓玛一辈子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事迹,她靠着一颗平淡从容的心善待周围的人,靠点滴的奉献和执著的追求,塑造了一位藏族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000年8月、2006年8月次仁卓玛两次被宜昌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宜昌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3年1月,全市开展推选宜昌市“十佳市民”活动,她高票当选;2004年3月,她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被宜昌市委、市人民政府、军分区授予“爱国拥军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她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次仁卓玛这朵来自高原的雪莲,把对党的恩情化作了深深的爱洒在了宜昌这片土地上,编织了一条藏汉人民血脉相连的纽带。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