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中国气象局招待所,当《科学时报》记者走进房间时,卓嘎正在看中央九套的英语节目。
卓嘎,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高原天气研究室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学会第25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委员,西藏气象学会常务理事。
“我觉得这次获奖肯定是国家为了鼓励我们在西部做有地域特色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其实有很多比我优秀的专家,我以前读博士时认识的几位哥哥姐姐,都做出了对西藏经济发展非常有益的工作。”卓嘎的话极为朴实,长相打扮也极普通,她甚至说自己名字也极普通,“光我们西藏气象局就有四个‘卓嘎’”。卓嘎在藏语中是指白度母,白度母是密宗佛教里的女神,相当于汉族的仙女。
这位普通的藏族女子,1989年到南京气象学院就读于天气动力学专业民族班,1994年毕业回到西藏气象局从事天气预报业务工作,1995年回到南京气象学院攻读气象学硕士,毕业后直接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攻读气象学博士。
占我国陆地面积约1/4的青藏高原,气候独特而复杂,高原上强烈发展的对流系统能够在一定环流形势下东移,对我国东部大范围降水产生影响。科学家们认为,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及环境变化的监测分析,可以更早获得全球变化预警信息。
卓嘎在攻读博士期间对夏季青藏高原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她的博士论文对夏季青藏高原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统计以及诊断分析,并结合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青藏高原对流系统发展和移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她的研究表明,通过深化高原气象观测试验,收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探测资料来改善中尺度模式对于高原物理状况的描述,进而模拟和预报高原对流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进一步提高青藏高原天气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极具意义。
2002年博士毕业以后,她主动要求赴韩国延世大学大气科学系继续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03年,卓嘎回到西藏,在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从事高原气象研究工作。“我现在主要做高原气象研究,侧重利用已经耦合的MM5与生物圈模式(SiB2),对青藏高原和大气环流特别是与大气行星边界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此外,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尝试将卫星资料以及多年观测资料运用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之中,以期改变过去总是将青藏高原作为影响因子研究的局面,逐步将数值预报较好地解释、运用于高原范围的天气预报。”
近年来,卓嘎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北重大干旱形成和预测的研究”、中国暴雨(“973”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并且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等气象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数值试验》等数篇文章。今年,她申请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西藏农牧区植被遥感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项目将结合常规气象资料与卫星遥感资料,探讨西藏主要农牧区的植被生态环境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馈作用。项目的开展对进一步发展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极为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是卓嘎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他对卓嘎印象很深刻:“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她对学问的追求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是非常突出的,她不只是想拿一个博士学位,而是真正想学东西、真正想解决科学问题。她特别谦虚,对老师很尊重。不光当学生时这样,毕业了也这样。前不久,她把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材料递给我,希望我能帮她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拿出科学与合理的方案。博士毕业不久就能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个案不多,这说明卓嘎是下了功夫的。”
大学同学格央很认同卓嘎的勤奋:“卓嘎的刻苦勤奋是她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我相信当时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也都被她好学的精神所打动。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冷的冬夜,我们都可以在自习室里见到她的身影;早上她最先到,晚上却时常最后一个离开;节假日她都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
卓嘎说:“我觉得我挺笨的,只有用勤奋来补偿,笨鸟先飞。我们老师说我有毅力、不服输。其实我妈老说,女孩子不能太要强。”
同学格央说卓嘎不是那种“书呆子”,那首“是草原就会张开绿色的胸怀,是雄鹰就会永远盘旋在蓝天,是儿女就会永远眷恋着妈妈”的藏族民歌,她能唱得韵味十足。卓嘎说:“藏语歌、流行歌、英文歌,都喜欢唱。大学的时候专门报了一个培训班学吉他,现在好久没弹了,最喜欢弹《外面的世界》。”
的确,对于30出头的卓嘎来说,外面的世界最精彩。卓嘎总说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师、领导、同事和亲人的关心支持。“我是平凡的,但我决不会平庸,我热爱我的故土,希望在这块神秘而美丽的故土上,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多的成绩,使我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