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翟俊杰:西藏人民给了我艺术的灵性

张文恒    发布时间: 2009-10-11 09:49:00    来源: 人民网

  “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西藏军区文工团是我军旅艺术生涯的摇篮,多少年来,魂牵梦绕,永难忘怀。西藏边防哺育了我、西藏人民给了我艺术的灵性……”这是著名导演、演员翟俊杰老师从电话的另一端——北京传到拉萨的感言。翟老对西藏边防官兵、西藏人民、西藏军区文工团的深深情意,一次次让笔者深受感动。

  都说西藏艰苦,的确。但翟老确信西藏军区文工团的老战友们每每忆起往昔,留在心头的更多的必是甘甜,犹如橄榄,咋吃有点苦涩,越品味越甘冽。翟老把这样的感觉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像原18军将士那样,背着背包靠两条腿跋涉千山万水进军西藏。1959年至1963年,翟老在世界屋脊上戎马生涯1440多个日日夜夜,其间从未回内地探过亲休过假,足迹遍及雪山哨所。

  1963年5月,翟老还是一名小演员,他随西藏军区文工团进京为中央、总部和驻京部队汇报演出大型话剧《雪山朝阳》。引起首都文艺界和观众的特别关注,深得各界人士的好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聂荣臻元帅等国家领导人亲临观赏。

  同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在这所全军唯一的高等艺术学府里,艺术水平与知识在这里升华。然而,他骨子里认为,真正把他“练”的会演戏的,还是西藏军区文工团。他说:“当时,我们有像军区礼堂那样比较正规的剧场和师团级驻地的俱乐部、席棚子,但更多的是‘野台子’,有时甚至就在马圈、哨所里演上了。在这样的演出环境中,已分不清台上台下,观众往往就坐在你的身旁,但这反而练就了我们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入戏的真功夫。没有这些环境的磨炼,就不会有今天。”

  在西藏的岁月里,还有许多事令翟老永生难忘。那年,在海拔5000多米的昆木加边防哨所演出时,演员们穿着单衣演《十六条枪》,嘴唇都冻僵了,几乎说不清台词,但他们一丝不苟地坚持演完。

  1998年5月,为拍摄向建国50周年献礼的重点剧目——长篇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翟老作为导演,率领摄制组重返阔别整整35年的西藏高原。在贡嘎机场步出飞机舱时,他流泪了,当汽车驶进拉萨市西郊,远远地看见那座他熟悉的“狼牙山”似的山峰时,他流泪了,汽车驶进布达拉宫广场,他流泪了,汽车驶进西藏军区机关大院时,他流泪了。翟老为什么有这么多次流泪?真的是老了?感情变得脆弱了?不,因为那里有过西藏老兵的事业,有过成功,有过挫折,有过欢笑,有过坎坷。当然,还有他们对西藏人民的深深眷恋、对西藏军区特别是西藏军区文工团的深深依恋。当拍完全片最后一个镜头——拉萨西郊烈士陵园时,翟老独自一人肃立在原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将军的墓碑前,再一次流下了眼泪。他举起手,向把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这片高天厚土的战友们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临离开拉萨的头一天晚上,翟老又一次来到西藏军区文工团的原驻地。小平房早已拆除,漂亮的新楼房被晚霞映成一片桔红色。原话剧队住的那座两层藏式小楼也早已不复存在,他以军区礼堂为坐标,推测着它的位置所在。仿佛听到当年领导和老兵叫他“小翟……”“小子……”“喜儿……”等呼唤声隐隐从天籁传来。因为翟老深深知道,这是他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翟老清晰地记得,在基层连队开荒种地、站岗放哨、参加修建拉萨纳金水电站,拉土、扛石头,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滋养他成长的沃土。

  多少年来,翟老执导并扮演了《血战台儿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辽沈战役》(上、下)、《大决战·平津战役》(上、下)、《大决战·淮海战役》(上、下)、《长征》、《金沙水拍》、《惊涛骇浪》…… 其中《血战台儿庄》,获1987年第10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他因在影片中兼饰王铭章一角获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1988年与田军利合作编剧,他独立执导并主演的故事片《共和国不会忘记》获第十二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九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最佳编剧提名、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纪念奖、冶金部“钢花奖”。 2005年12月,翟老获国家人事部和广电总局授予的“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翟老仍然激情澎湃地说:“能成为一名导演,若不是在西藏军区文工团练就的功夫,今日何能统领摄制组的众三军啊!”

  他告诉笔者:“新世纪、新阶段,在民族歌舞艺术表现方面,西藏军区文工团在全军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新一代的年轻演员展现的是舞是歌是诗是画,具有较强的艺术感召力、凝聚力和欣赏水平。希望年轻一代演员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拥抱火热的军营生活,扎根西藏,创新突破,超越发展,为讴歌西藏边防军人再出新作、再创辉煌。”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