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2岁的索朗次仁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西藏话剧团当演员时,他不知道自己后来会转行从事曲艺创作和研究,并且填补了西藏文艺史的多项空白。
他是西藏第一个用藏文创作戏剧的人,也是第一个创作藏语相声的人,他17年如一日编纂《中国曲艺志·西藏卷》,填补了西藏没有曲艺志的空白。
如今,63岁的索朗次仁虽然退休在家,但他仍笔耕不辍,潜心曲艺研究和创作。他说:“我愿一生与藏族艺术为伴。”
他尝试用藏文写剧本,并成功创作了西藏话剧史上迄今为止唯一连演100场的戏剧
索次1945年出生于拉萨,1966年,22岁的他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藏族班毕业,被分配到西藏话剧团当演员,后被批准改行当编剧。
索次当时并不知道当编剧的艰辛,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行当,就必须前行。他从写歌词和一些短小的剧目入门,全凭自己的感悟摸索、创作。他说:“在西方,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古代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藏那些美好的爱情故事也可以用戏剧这种形式来表现。”于是,他开始构思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和矛盾,几个月后形成了剧本《斯几毕几》,再六易其稿,才被剧团列入正式排练日程。没想到,这个六场抒情悲剧在上演后引起轰动,连演了30多场,观众达12万人次。
索次填补了西藏用藏文创作戏剧的空白,并大获成功。1981年,他开始创作第二部戏剧《阿古顿巴》,用藏族民间机智、幽默人物阿古顿巴鞭笞封建农奴主的愚昧和无知。索次说,新疆有阿凡提,内蒙古有巴乐更仓,我们藏族有阿古顿巴,他的机智、幽默、疾恶如仇一点都不逊色。《阿古顿巴》在拉萨演出后比《斯几毕几》获得更大的成功,连演100场,成为迄今为止,西藏话剧史上唯一连演100场的戏剧。
开创藏语相声,形成相声界赫赫有名的“高原黄金搭档”
在西藏,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土登和他的搭档米玛站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歌舞的海洋》《四不像》等相声段子时,总能赢得观众潮水般的掌声。熟悉相声的人都知道,这些西藏人耳熟能详的相声段子,其创作者就是索次。
索次写相声,土登和米玛表演,他们三人组成了西藏赫赫有名的“高原黄金搭档”。
说起自己的第一部相声作品《治穷致富》时,索次显得很兴奋。这个构思几个月的心血之作,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策在雪域西藏开花结果的喜人景象。
“这是动员人民走向富裕的冲锋号。”索次说,这个段子一炮打响,影响很大,很多外地观众专程跑到拉萨来看这个节目,藏族群众认为这个节目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深受启发。这段相声由拉萨市歌舞团表演艺术家土登等人在堆龙德庆县演出时,当地的官员认为,开四五次会也比不上看一次这个节目。
17年潜心编纂藏族曲艺志,丰富祖国的艺术宝库
1987年,索次被调往西藏文化厅艺术处工作。但整日与艺术创作和研究为伴的索次并不习惯这个新角色,因此申请调入了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从事民族艺术研究工作。
进入这个新的研究部门不久,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开展的国家艺术科研规划项目《中国曲艺志·西藏卷》的编纂任务落到了索次的肩上。
“因为从未搞过修志工作,对困难估计不足,因此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索次说,他没有料到,这浩繁的工程,耗去了自己17年的时间——5年寻访民间艺人,5年收集资料,5年编写,2年修改。直到2007年,《中国曲艺志·西藏卷》才正式出版。
目前,索次打算把一些经典的戏剧改编为藏戏。他还想出版一册关于艺术名称术语的藏汉文对照表,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藏族丰富的文化艺术。
“我愿一生与藏族艺术为伴。让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熠熠生辉,是我最大的心愿。”索次说。(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