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专程来到从一名穷苦农奴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原西藏话剧团团长、电影《农奴》主演大旺堆的家中,倾听他不平常的人生历程,并从他的讲述中更为细致地了解新旧两个社会下的西藏普通百姓生活的变化。
“我觉得不是在演戏,而是把自己的经历搬到了银幕上”
大旺堆说:“电影《农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影片把整个农奴阶级的痛苦和觉醒通过一个农奴的遭遇和反抗表现出来,而贯穿始终的人物就是我主演的青年强巴。”
虽然《农奴》已过去45年了,但大旺堆回想起剧情仍然感觉历历在目,他说:“强巴还在襁褓中的时候,父母便由于领主的迫害离开人世,是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奶奶和青梅竹马的女孩兰尕陪伴了小强巴的童年。奶奶去世后,小强巴被管家抓来给农奴主少爷做‘马’,他甚至必须学马叫……强巴从此不再说话。 强巴兄妹一直生活在这样的非人生活之中。直到从‘汉人的地方’来了‘菩萨兵’,叫作‘金珠玛米(解放军)’,是专门解救受苦的人,‘强巴’们的生活才燃起希望……”
大旺堆说:“在旧西藏,我家祖辈都是农奴,而自己就是农奴的儿子。所以演强巴感觉就像真实的自己,虽然在片中我扮演的强巴很少开口说话,但在感情的表达上非常充分,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旧西藏,我最大的梦想是能吃上一顿饱饭”
回想起旧西藏时自己的处境,大旺堆说:“我的老家在现在的山南地区贡嘎县昌果乡。由于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奴,所以我一出生就成了小农奴。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人常年忙于劳作,但到头来却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为了躲避繁重的劳役和还不清的债务,跑到附近的山上。为了活下来,就到附近的人家讨点糌粑吃。但即使这样,也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最惨的时候,我还去捡别人家过年时扔的‘率’(藏历12月29日夜里扔的一种驱鬼的祭品)。你可以想象我们当时生活的处境有多难。” 大旺堆回忆说。
后来,他听别的小农奴说,要是哪天进了三大寺当上僧人,就不愁吃不饱饭了,而且还不用整天干那么多的苦差事。所以他就萌生了逃跑的念头。
大旺堆说:“我冒着被领主抓回去毒打的危险,瞅准一次去拉萨的机会,先是跑到了色拉寺,求了好多人终于当上了小喇嘛。比起放牛那会儿,在寺庙里至少能吃上点糌粑,可是这里繁重的劳动还是让我不堪重负。那时候我才明白,这里并不像别人说得那样‘美好’。”
“遇上解放军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大旺堆说:“直至解放军来到拉萨,我的命运从此有了质的转变。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我有机会到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学习。从此彻底摆脱了农奴主的枷锁,开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国家为了培养西藏的电影和话剧演员,来西藏公学招生,我就是那时被招到上海戏剧学院的。去上海的有各个战线的人。我那时27岁。从1959年9月开学到1962年毕业,正好赶上西藏组建话剧团,我们可以算是第一代藏族话剧演员。”
1963年2月大旺堆毕业后,《农奴》摄制组到话剧团寻找演员,当时剧团的演员们都很激动,因为这部电影将是西藏第一部故事片。经过导演和剧组人员的商定,大旺堆很幸运的被选为了强巴的扮演者。
记者在翻阅大旺堆的履历时发现,大旺堆历任西藏话剧团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西藏分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原西藏话剧团团长。演出的话剧有《文成公主》、《不准出生的人》,电影《农奴》等。2007年,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继承发扬中国话剧的优良传统,激励话剧工作者团结奋进,推动中国话剧事业繁荣发展,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大旺堆等30名同志“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成绩,大旺堆说:“我所取得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党的培养。是共产党给了我新生,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机遇。”(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