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陈宗烈:最难忘在西藏的时光

   发布时间: 2008-07-13 09:30:00    来源: 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陈宗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51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53年转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6年8月调至《西藏日报》社任摄影记者。1980年调《北京周报》任记者。作品《西藏翻身农奴焚烧农奴主据以剥削压迫之契》、《中国运动员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获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

  去西藏干自己热爱的摄影事业

  1956年,当时的西藏工委给中央打报告,说西藏改革迫在眉睫,一切都准备好了,目前最缺的就是钱和人。中央经过研究决定,调派大量干部进藏。  我当时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做摄影助理。组织部要从我们厂抽调3个人去西藏,其中一个要做摄影记者。组织部指定要年轻的、学摄影的、家里没拖累的,我正符合条件。同事们都劝我别去,说那里空气那么稀薄,干吗非得干摄影。但我还是决定去了。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西藏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临走前,我到图书馆查找西藏方面的相关资料,能找到的非常少。

  进藏的汽车走了整整21天

  当时人们说,进藏有3种方法:一是走进去,二是滚进去(车轮子),三是飞进去。在兰州,我们等到了一辆军车。我们3个人和山东几个学生编成一组,军车里面都是木桩,行李就是我们的凳子。刚开始不习惯,后来慢慢适应了。那时路上没有休息站,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就自己搭帐篷,捡牛粪烧火。当时正逢雨季,冻土已经开始化了,路面就像面团,车轮一过就陷在那儿走不动。由于没有公路,我们走错了好几次。这段路我们整整走了21天。

  虽然路上花了很长时间,但我们还是很高兴。我的同伴身体不太适应,我竟然一点高原反应都没有,路过有温泉的地方还洗了个澡,大家都担心我会感冒。在高原上,要是感冒转成肺气肿就会死人的。一路上都很荒凉,大多见不着人,偶尔才会看见羊群。

  进了拉萨,感觉很舒适,看到了农田,看到了树,田里的青稞长得正茂盛,油菜花刚刚开过,新鲜的气息令我们精神为之一振。不久就有人喊:“看,布达拉宫!”进了城门,才发现布达拉宫那么大,那么有气势。每个窗子里好像都有一个故事,后来有机会进去参观,更加发现了它的美。我们进去前,首先和布达拉宫取得联系,得到许可证,还要有翻译陪同。

  在拉萨的23年

  我们在西藏日报社住的集体宿舍是用仓库改造的,非常潮湿,没有板凳,用牛皮拉起来就算是床板了。一个屋子住了十三四个人。刚住下,领导就找我们谈话,告诉我们不准随便上街,如果要上街必须是3个人以上同行。

  到拉萨几天后,我们请了假上街。我发现八廓街上的外商很多,有来自印度、尼泊尔、日本和英国的商人,店铺里都放着自己的民族音乐。商品很齐全:夹心饼干、水果罐头、服装、皮靴应有尽有,手风琴、留声机都是进口的,难怪拉萨当时被称做“小香港”。我的工资到了西藏翻了好几番,180多块。我们每个人都有个银行账本。买东西先到商店看好价钱,开了发票,到银行取钱,然后再回商店取东西。

  我一开始的工作主要是发一些消息,我的第一篇消息采访了阿沛·阿旺晋美。没过多久,中央就决定,西藏现在的改革条件还不成熟,6年之内不搞改革。精简机构成为当务之急,援藏干部通通回内地。跟我一起进藏的两位同志都回去了,但我被留了下来,并被派到那曲驻站,还给我配了相机。在西藏的市场上可以买到黑白甚至彩色的胶卷,这让我很惊讶。

  到了那曲,语言不通,但我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我非常喜欢喝酥油茶,好像天生就是藏族人似的。有时候工作晚了,藏族同事会邀请我去他们家吃糌粑、喝酥油茶。我在西藏一直待到1980年底,那一年我49岁,我一共在那里待了23年,结婚生子都在西藏。从我个人来讲,我最珍贵的时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西藏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节骨眼上,很多重大的事情我都经历过,感触很深。对这些变化的亲历让我有机会把这些事都记录下来,其实当时也没想到以后会有什么用,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爱好,也是一种工作性质的需要。

  我很荣幸能够经历那段历史

  1980年,考虑到我妻子心脏不好,我调回了北京。我当时心里很矛盾:在西藏工作如鱼得水,怕回到北京不能适应。我对西藏的感情很深,还在工作中学会了藏语。开始下去采访还要带翻译,后来我就可以独立完成采访了。我对那里的气候也特别适应,第一次爬珠穆朗玛峰就一口气爬到了海拔6400米,竟然一点高原反应都没有。

  现在回想起来,西藏最吸引我的还是那里的人和环境,民风非常纯朴。1963年,我在山南采访的时候,住在一个老乡家里,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和他们就像一家人。女主人叫拉姆,我把她写进了我的报道之中。拉姆对我就像弟弟一样,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我留着。后来因为我们的采访和报道——《百万农奴的翻身榜样》,山南变得比较有名,女主人拉姆也成了名人,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她还当了妇女干部,经常去拉萨开会,一到拉萨就会打电话给我,我去山南采访也肯定就住在她家。拉姆现在已经80多岁了,不会写字,但我们给他们宣传的土改政策,她都记得一清二楚,讲得头头是道。拉姆是一个天才,不仅在政治上有能力,在做基层工作时更是有一手。她组织了一个互助组,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富裕起来,后来她当了乡党支部书记、县委副书记。

  回到北京以后我很想念西藏,一直想回西藏工作。后来我又去了两次西藏。1987年那次,时隔7年后再回到西藏,感觉很激动,就像回家一样。拉萨、山南变化很大,市政建设发展很快,交通也开始变得很发达。至今,提起西藏我还是会觉得很亲切,我很愿意和人谈论有关西藏的事情。在北京时,喜欢去藏餐馆吃饭。生活中我还保留着一些在西藏的习惯,比如听西藏民歌。(责编:晶晶)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