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吴天一:以高原人的精神战胜高原地震灾害

钱荣    发布时间: 2010-05-21 10:01:00    来源: 新华网

 4月16日,吴天一在玉树抗震救灾现场为救援人员讲解高原病防治知识
 4月16日,吴天一在玉树抗震救灾现场为救援人员讲解高原病防治知识。新华社发(冶晓刚 摄)

  他是玉树抗震救灾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但作为高原医学领域专家,年过古稀的他依然坚持前往受灾最重、海拔最高的地区为救援人员讲解高原疾病预防知识,现场参与和指导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抢救治疗,为维护救援人员的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当得知高原反应严重威胁救援队员的生命与健康时,已经75岁高龄的吴天一立即向青海省卫生厅党组请战,要求前往抗震救灾一线。

  “我是从事高原医学工作的,在玉树这样高海拔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家乡和人民遭受灾难,我不去谁去?”吴天一坚定地说。

  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青海省卫生厅党组开始没有批准他的请求。然而吴天一并没有放弃,在他的反复争取下,青海省卫生厅最终同意他前往救灾一线。

  由于飞机运力紧张,争取不到当天前往玉树的机票,为了早点到达救灾现场,4月15日晚,吴天一决定率领青海省心血管医院的高原医学专家连夜驱车赶赴玉树。

  “西宁到玉树开车要十多个小时,沿途都是高海拔地区,加之赶夜路,很多年轻人都吃不消,但吴院士从没表现出不适,状态比我们都要好。”随同吴天一前往玉树的青海心血管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更登说,虽然他的年龄最大,但适应性却最强。

  经过一夜的疾驰,吴天一一行于16日早晨到达玉树,成为最早到达玉树灾区的高原病防治医疗队。

  到达灾区后,还来不及休息,吴天一就立即前往受灾严重的地方了解救援人员的情况。

  “当时车辆紧张,接下来几天,吴院士都是乘坐更登驾驶的私家车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开展高原病防治工作。”青海省心血管医院冠心病科副主任陈礴说,“其实以吴院士的身份,他完全可以待在指挥部里做一些指导性工作,但从到达灾区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奔走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

  在玉树灾区的5天时间内,吴天一不顾年事已高,驱车行走了17个抗震救灾工作点,先后走进受灾最重、海拔最高的上拉秀、禅古村、扎西科等地。他爬上废墟,走近挖掘点,进入简陋帐篷,为挖掘部队、消防官兵、医疗队员讲解高原疾病预防知识,现场参与和指导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抢救治疗,为数千名抗震救灾人员讲课,发放《高原保健手册》1万册,使救援人员在做好抗震救灾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的吴天一,上世纪30年代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1958年,他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在数十年的科研工作中,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被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而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的他也因此学会了藏语。

  在玉树灾区,吴天一充分发挥懂藏语的优势,在进行高原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深入了解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讲解地震相关知识;为来自内地的志愿者讲解藏族地区的宗教、风俗、生活习惯和信仰;并与藏族活佛沟通协调,提出遗体处理建议,防止疫病发生。

  灾区生活非常艰苦,玉树高寒缺氧,晚上气温为零下10摄氏度,没有开水喝,没有热饭吃,还有不断发生的余震。面对这些困难,吴天一对大家说:“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区地震,我们要以高原人的精神战胜高原地震灾害。”

  一直跟随他工作在玉树抗震救灾一线的更登敬佩地说:“吴院士每天早上6点钟就起床,忙碌一天回到帐篷里后,他还要坚持作记录。尽管已经70多岁了,但他和我们一样天天喝矿泉水、吃饼干,在玉树期间,唯一的一顿热饭就是我要来的一碗方便面。”

  4月20日,在上级领导的劝说和“命令”下,在灾区工作整整5天的吴天一这才离开了玉树。

  但返回西宁后,吴天一仍然积极参与灾区的高原病防治工作。4月29日中国工程院召开玉树地震救护防治工作专题讨论会,作为唯一到过玉树灾区的院士,吴天一对高原地震的医疗急救作了初步总结,提出了对救援者、重建者在高原疾病防治的措施建议。按照卫生部部长陈竺关于卫生部建立高原地震高原病急救规范指示,吴天一还作了详细的规划。

  “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工作,谁都会有一定的高原反应,吴院士肯定也会有,但是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过,这是一种毅力。”陈礴说,“70多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抗震救灾一线本身就令人敬佩,而他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那种忘我精神和坚强毅力更值得我们学习。”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