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那曲军分区女军人彭燕:嫁给雪域的“格桑花”

   发布时间: 2010-03-11 10:43:00    来源: 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1米65的个儿,体重仅41公斤,往风里一站,肥大的军装哗哗地响……这就是彭燕——西藏那曲军分区目前惟一的女军人,一位11年坚守生命禁区、满腔热忱服务高原军民的优秀女性。

  11年来,彭燕翻雪山、趟冰河、过沼泽,累计行程两万多公里,配合医生接诊官兵和群众25万余人次。先后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被西藏自治区授予“五四青年奖章”、被成都军区授予“道德模范之星”。2010年2月,她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面对同事的相继病逝,她11次放弃离开“女性生命禁区”

  那曲军分区地处平均海拔4600余米的藏北高原,是全军驻地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军分区。这里紫外线强烈,空气中氧含量不及内地的一半,全年冰冻期在250天以上。

  1999年8月,彭燕从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藏北高原。走进那曲军分区时,门诊所有两名女护士,一位叫段绍慧,另一位叫郑金玉,她们三姐妹被誉为那曲军营的“三朵雪莲”。然而,2002年1月,在那曲工作了17个年头的段护士被高原病夺去了生命,年仅35岁;相隔两年,郑金玉也因高原疾病离开了人世。

  “这儿不是女人呆的地方,赶紧调走吧,要不下一个就是你……”一时间,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见了彭燕,说的都是同一个话题。

  军分区领导和两级军区首长曾多次提出把她调到内地或区内低海拔医院工作,她都婉言谢绝了。她对首长们说:“我身体还行,等不行了我一定走。” 就这样,她先后11次主动放弃了“跳”出那曲的机会……

  给官兵治病、唱歌、做心理疏导,她成为了 “知心大姐”

  虎年春节前夕,彭燕收到了陕西籍退伍战士姜伟寄来的礼物:一双棉织手套、一条纯毛围巾和一张新年贺卡。

  “彭姐:隆冬了,那曲天冷,希望一双手套、一条围巾能给你捎去温暖。祝大姐新年快乐,身体健康!”读着卡片上情真意切的话语,彭燕眼眶湿润了。

  姜伟退伍5年了,在他心里,却珍藏着永恒温暖的记忆。

  1999年冬季,在哨所执勤的姜伟高烧不退。彭燕冒雪来到哨所,为他挂上液体,升起炉火,可哨所内温度仍然很低。看见输液管里的液体越流越慢,彭燕立即脱下身上的棉大衣裹住液体瓶,又脱下毛衣盖住姜伟裸露在外的手背。冻得直哆嗦的彭燕守着姜伟,直到他输完两瓶液体。20岁的姜伟把头埋进被窝,呜呜地哭泣……

  从此,姜伟把彭燕当知心大姐,每遇烦心事就向她倾诉。退伍后,姜伟把自己在工作中的艰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恋爱成家等方面的事情,都要写信或打电话向她诉说。

  彭燕有一个木制大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官兵们给她的信件、贺卡以及哈达、布娃娃之类的小礼品。

  “每次打开这个箱子,就感觉在开启战士的心灵之窗,被一种浓浓的爱包围着。”彭燕说。

  彭燕没有特别动听的歌喉,但战士们都说她的歌声很美,能驱走心中的寂寞。

  2000年4月,彭燕来到驻比如县某连巡诊,晚饭后为战士们演唱了几首歌曲。很多战士都感动得哭了。

  为农牧民义诊,为牛羊治病,她是农牧民眼中最美的“格桑花”

  在青藏高原上,遍开着一种多彩的吉祥花,别看它花小茎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沿山峦而扎根,迎霜雪而绽放,藏族同胞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格桑花。

  在那曲农牧民的心目中,彭燕就是最美的那朵格桑花。

  2004年11月的一天,正在值班的彭燕突然接到牧民边巴打来的求救电话,说妻子唯色难产,生命垂危。当时,刮着狂风,下着暴雪,这样的天气出诊,无疑是拿生命做赌注。彭燕顾不了这么多,立马背上药箱带领两名卫生员就出发了。在途中行至一个大风口时,彭燕不慎摔倒,顺着斜坡急速下滑,情急之下,她死死抓住一个凸出的冰土包,10个手指头很快就牢牢地和冰块粘在了一起,被拉上来时手指头已全部被冰块划破。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赶到边巴家里时,唯色已经昏迷。彭燕赶紧给唯色打上点滴,动手接产。一个多小时后,硬是从死神手中救回了唯色母子。边巴感激涕零,扑通一声跪在彭燕面前,连声道谢:“解放军是大恩人、活菩萨啊!”当即给儿子取名“玛米”(军人)。

  然而,最让农牧区群众想不到的是,这位热情善良、脸上总挂着微笑的女“门巴”(藏语医生的意思),居然能治牛羊的病。

  彭燕刚到那曲下乡义诊时,发现很多村庄都没有专门的兽医。牛羊生病后,群众束手无策。于是,彭燕自掏腰包买来相关兽医书籍自学起来。随后每次去农牧区义诊,别的医护人员只挎一个药箱,她却挎上两个,其中一个装的是她自费购买的兽药。

  谈及此事,彭燕很骄傲地说:“我给牛羊开的药,95%以上都是正确的。”

  42名藏族孤儿在心里,亲生女儿却在电话里

  那曲地区社会福利院目前有35名藏族孤儿,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5岁半,他们对彭燕都有一个同样的称呼:妈妈。

  其实,彭燕的“儿女”不止35个,自2005年她与福利院的孤儿们结对以来,在她的关爱和帮助下已有7名孤儿考上了内地中学西藏班,如今她还一直在为这7位“儿女”排忧解难。

  彭燕与“儿女”们有一个约定:除特殊情况外,她每周六上午要与孩子们一起度过。

  2008年12月20日,又是一个星期六。连续劳累的她身体发烫,头重脚轻,可她还是拒绝了丈夫张涛的劝说,带病来到福利院。结果,在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时,彭燕突然眼前发黑,晕倒在地。

  孩子们急忙弄来甜开水喂到“妈妈”嘴里,当彭燕慢慢苏醒过来时,孩子们全都哭成了泪人,6岁的小女孩次仁旺姆抱住彭燕,哭着说:“妈妈,您不能再这样辛苦了,我们很心疼啊!”

  但是,提到亲生女儿晗涵,彭燕却流泪了,她说:“对女儿十分亏欠……”

  彭燕和丈夫张涛同在军分区门诊所工作。2004年2月,他们的女儿张晗涵出生。彭燕深知母乳喂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她考虑到假期短,为了不让女儿产生依赖,没让女儿吃一口母乳,当别的孩子在母亲胸前幸福地张开小嘴,小晗涵却是抱着奶瓶入睡的。女儿不满3个月时,夫妻俩就回到了军分区,而平时和女儿沟通的惟一方式就是电话。

 

(责编:晶晶)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