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进藏都有一种感觉,仿佛在水中潜了很久,突然冒出头来似的,眼睛、鼻孔都无比通透和舒畅,那是因为眼睛撞到了纯净的蓝天,鼻孔触到了纯洁的空气。同样的,每次行走在日喀则的乡间,心脏的每一个毛孔也都无比通畅,例如这个周末,到曲美乡走访参与亲情结对的孩子拉巴次仁家时,我便又撞到了一些纯净无比的词语。
拉巴次仁家所在的那塘村紧邻318国道,是从日喀则市区到曲美乡途中必经的村子,也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藏族自然村。在约定的汇合地点没等多久,远远的便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小身影,与拉巴次仁到村口迎接我们的不是他妈妈,而是一位精瘦的老奶奶,拉巴次仁告诉我说那就是他的奶奶(确切点应该是姥姥,在藏族,姥姥和奶奶都喊奶奶)。在一老一小的指引下,我们三拐两扭,转进一条小巷一直走到尽头,奶奶才示意到地方了。
拉开一道“似有若无”的栅栏门后,迎面看到一个简易的草棚子,下面停放着一台手扶拖拉机,还堆放着各种农具。视线向右,是一个豁然开朗院子,被一圈半人高的拍满了牛粪饼的矮墙围着。偌大的形状不规则的土院子地面有些起伏,院子中央摆放着一只闪闪发亮的太阳能灶,空旷处则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视线再向右转,这才闪现出了拉巴次仁的家——一座典型的藏族二层土坯房子。二楼的墙壁粉刷了温暖的红色涂料,房檐周围挂着洁白的香布,随风舞动。房门前停放着一辆牛拉的架子车,车身与轮胎都被毡布盖着。房门左边拴着大小共四只羊,右边拴着大小四头牛。还未走进屋内,这个院落便给我留下了别样整洁的感觉,这感觉在前面几次家访中都未曾有过,女主人的勤劳可见一斑。
我们的车刚停好,拉巴次仁的妈妈便手足无措地迎了出来。据她说,最近农闲,她在乡里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补贴家用,下午工地停工,她正好在家里。迎接我们时,她身上围着粗布围裙,手指弯曲着,一副正在干活儿的模样。
女主人招呼我们上了二楼,进了屋子,令我略感惊讶的是,里面竟还有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和一个顽皮年幼的小女孩在迎接我们。一问才知道,那位慈祥的老奶奶是拉巴次仁奶奶的姐姐,顽皮的小幼女是远房亲戚寄养在他家的孩子。这让我想起了上次到索朗片多(亲情结对的孩子)家中时看到的情景,在索朗片多家中也有一位特殊的家庭成员——她那身体残疾的姑姑。
拉巴次仁家的堂屋,是客厅,是卧室,同时还是工作间——一台大的织布机占据了堂屋近三分之一的空间,上面挂着如同蛛网般的经线和纬线。拉巴次仁的妈妈拿起一叠已经织好的厚实的粗布,示意说都是这台机器的功劳。想来她刚才应该正在这台机子上忙碌着吧?
推开左面里间的门,我惊讶地看到里面居然还有一台织布机,与外间那台不同的是,这台机子上织的是精细的花布,难不成拉巴次仁的奶奶也在参与家庭劳作?除了织布机,里间的地面几乎被整齐摆放着的正在晾晒的面条占光了;在靠窗户的座位上,还堆放着几个大大的手工捻制的毛线团,房间太过拥挤了,想去触摸一下那些手工制品,却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看着满屋子都是与吃和穿相关的劳作的场面,看着拉巴次仁的妈妈,脸上、身上写满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沧桑,眼角布满了看着有些恐怖的血丝,伸出双手露出来的是男人般粗壮的指关节,再联想到她在建筑工地、在田间地头风风火火劳作的场景,我反复而强烈地被一个纯净的词语撞击着——勤劳!拉巴次仁一家四口全靠他的妈妈过活,即便如此,她们还帮亲戚养活着一个孩子,多么善良的一个家庭啊!虽然生活困顿了些,但是屋里屋外却看不到半点拖沓,所有的家什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年长的老人慈眉善目,年小的孩子眼中透露着安宁,这一切,又勾勒出了另一个纯净无比的词语——温馨!
几个房间都参观过后,我向拉巴次仁一家人转达了“远方亲戚”的问候,虽然语言交流不够顺畅,但当女主人听到“张燕”这个名字后,脸上马上显现出了会心的喜悦,而奶奶则从妈妈手里抢过手机,翻出了存在手机中的相片,有远方张燕一家人的合影,也有拉巴次仁家人的照片。正翻看着手机里的相片,女主人不知从哪里取来一套新衣服,说这是张燕阿姨前些时候给拉巴次仁捎过来的,拉巴次仁一直舍不得穿,他准备在今年的望果节上穿。一抬头,女主人又指着在屋里晾着的衣服,点头朝我微笑着,其意思已经不言而喻……看得出,那个未曾谋面的“远方亲戚”已经在拉巴次仁家中留下了许多温暖的痕迹。
该走了,女主人慌忙给我们准备礼物,她一会提出整壶的菜籽油、一会又搬出一箱面饼、一会又抱出来布匹——这些大概就是她们家能拿出来的最好的礼物了。极力推辞下,我们只留了几块面饼与两个花布片做为纪念。当然了,最好的纪念是——在堂屋里我们与这个勤劳而温馨的家庭的合影。
原标题:一个电力人的援藏日记:一次温馨的家访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