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生活

黑龙江第二批援藏干部笑对磨砺

王忠宝    发布时间: 2007-07-09 09:23:0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不亲自到高原上走一走,你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苦。初到日喀则,记者几次把援藏队员错认成当地干部,不是记者眼拙,而是他们那张黝黑的脸,刻着太深的西藏印记。十余天时间里,记者深深地体会到因高原缺氧、极度干燥导致头痛欲裂、寝食难安的滋味,领教了什么叫山高路险,什么是强紫外线。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三年来,黑龙江省第二批援藏干部继承和发扬了老西藏精神,并把老西藏精神与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有机结合,赋予其浓厚的黑龙江特色。他们讲党性、顾大局,精心谋划,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续写了一篇篇“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新篇章,树立了黑龙江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日喀则广大干群的认可和爱戴。

  那次历险,冯玉龙和王金良永远不会忘记。2004年7月,作为地委副书记和行署副秘书长,二人受地委委派赴阿里考察。1370公里的行程中,许多地方根本没路,只能靠指南针在荒原上摸索前行。车行200多公里,两台车中便有一台连翻了几个滚,瘫在荒原上,王金良受伤。前面是350公里的无人区,更无单车穿行记录,“无论如何也要闯过去”,受伤的王金良坚持不回日喀则,与冯玉龙一起继续向阿里进发。此次考察,往返耗时5天4夜,陪伴他们的是野牦牛、藏羚羊和凶猛的藏獒。

  对口支援仁布县的5名佳木斯援藏干部平均瘦了六七公斤。2006年8月,县委书记周宏为查看灾情,徒步8个小时翻了3座山,行走20多公里到达现场,当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李春生的女儿遭遇车祸住院,秦庆海高烧不止,张建国进藏两个月瘦了近10公斤,整个人都走形了。面对种种困难,他们没有退缩,“援藏,今生无怨无悔的选择”、“志在西藏,建设新仁布”,他们誓言,无论多么艰苦、无论千难万险,在援藏征程中决不当逃兵!

  “这种苦不是吃糠咽菜的苦,也不是挨冷受冻的苦,而是一种挑战身体极限,无法表述的苦!”康马县是日喀则地区环境最艰苦的地方。5名齐齐哈尔援藏干部在县委书记魏玉峰的带领下,一边与高原反应抗争,一边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实施了项目拉动、产业升级、对外开放、科教兴县、协调发展五大战略。2006年,全县GDP、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援藏前的2003年增长74%、181%和60%。

  “进了谢通门就是通门人”,鸡西市5名援藏干部把谢通门县当成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的第二故乡,提出“高原环境虽然特殊,但只有特殊的环境没有特殊的干部”,在县委书记刘洪飞带领下处处率先垂范,与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共下“一盘棋”,同唱“一台戏”。环境恶劣,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咽炎、高血压、心肌劳损等,但没一人向组织诉苦、抱怨,而且始终如一,兢兢业业,默默奉献。

  他们本着让黑龙江人民放心、让日喀则人民满意的宗旨,在援藏工作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三年来,全体援藏干部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6人被评为地区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郑联邦被农业部评为援藏工作先进个人;王立新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赵中超三次受到嘉奖和记功。还有杨长海、官福森、邹明远、高汉东……如今,他们个个可以挺直腰杆,自豪地向日喀则人民宣告:我们的名字叫“黑龙江”!

  “把一段生命融入西藏,把一种信念交给忠诚,把一份执著写进人生,援藏是我们今生无悔的选择,日喀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是25名援藏干部的共同心声。以常人之躯承受着超常的生存条件,以常人之情承受着超常的情感境遇。三年,他们透支了生命,透支了健康,但是看到日喀则干群满意、赞许的笑脸,他们感到无比的充实、无比的幸福。(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