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生活

博士医疗队送医进藏的故事

孙文振    发布时间: 2007-05-21 13:01:56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目前全国正在部署新一轮的援藏工作。援藏,不仅是给西藏带去经济发展,还要带去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的陈强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援藏经历——

  进藏,我们义无反顾 

  我是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入学之前,我在西部地区基层医院做了近20年的临床医生。在我的记忆中,去年我们博士医疗队把“健康直通车”开到西藏,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06年,我们南方医科组织了包括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和预防医学院的25名知名专家和学者在内的博士医疗队。这支特别的援藏医疗队队员是从96个报名候选人中,经过6 轮筛选后确定下来的,涵盖了从预防医学到临床医学的25个学科。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进藏前的两个月,我们就开始频繁地与林芝地区卫生局和有关部门联系,询问当地的卫生状况和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各种问题。援藏医疗队为此次进藏准备了价值50余万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南方医院还与林芝地区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系统。

  2006年8月10日,我们第一批援藏医疗队先遣队员8人,乘飞机经重庆转机到拉萨。下飞机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头有点晕。在搬运了几件随行携带的药品时,我们感觉心脏就像要蹦出来一样。

  林芝地区团委副书记李保民见状,连忙劝我们不要搬运行李了,让我们缓慢行走,以减少氧耗。之后,我们乘坐面包车开始向林芝前行。我们第一批8名队员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西藏,对西藏的神秘怀有深深的好奇。印象最深的就是拉萨通向林芝沿路的山上植被非常稀少,偶尔可见的绿草和灌木,在裸露的岩石下显得那样柔弱。

  将近4小时后,我们穿过了5000多米高的米拉山口,这是此次进藏经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我们的身体产生了高原反应,在4500米处休息时,不适的感觉更加明显,在约40多分钟的休息和就餐后,我感到一阵阵强烈的眩晕,恶心欲吐,但最终还是硬撑了过去。

  同行的珠江医院口腔科黄华主任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次次的呕吐使他脸色苍白,晚上11点钟,我们到了林芝,黄华连一口水都没喝就躺下休息了。

  缺医少药的状况让我们揪心

  到达林芝后的第二天,我们一起到林芝地区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卫生状况,为下一步活动的开展准备条件。

  在林芝地区一家医院的儿科,我见到了我进藏后的第一个患者——一名来自牧区的10岁小男孩。这名藏族小男孩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0多天了,虽然肌力已有了部分恢复,呼吸困难也有了明显改善,但伴随有肺部炎症。经过检查后,我与当地医生交换了诊疗意见。遗憾的是,两天后我再去看这名小患者时,他已经自动出院了。得知是因为缺少治疗费用,我心里感觉有些难过。

  疼痛科何晓峰副教授利用专门为林芝地区医院特制的疼痛治疗仪,为工布江达县拉如寺住持旦白尼玛活佛和日哈则俄尔寺住持加央土登活佛治疗了肩周炎、膝关节炎等风湿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何教授由于感冒,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

  在林芝地区医院进行义诊活动时,我们看到当地患肺结核的藏族同胞往往缺乏正确的治疗方案;而对高血压、糖尿病的不规范治疗,使得藏民脑血管病显得尤为突出。

  而在波密县,博士医疗队队长王乐媛协调的口腔综合治疗台,结束了波密县不能拔牙的历史。博士医疗队还为波密县当地医生进行了培训,这种做法得到了在林芝视察工作的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的高度评价。

  短短十几天的义诊,我们先后到了林芝、波密和察隅等地。每到一处,都受到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也赢得了他们的信赖。有的义诊活动,要一连几个小时不停地诊疗,有时等我们站起身来时,发现内衣裤早已全部汗湿了。

  而当地普遍存在的缺医少药的状况也让我们感到揪心。比如说,有个藏族孩子因为被麦穗划伤角膜,根本得不到任何治疗,哪怕是用生理盐水冲洗这样的简单治疗也没有,结果导致角膜损伤单眼失明;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只需要花5元钱或10元钱买个“老花镜”就能够重新看清外面的世界,但许多人却无法拥有;更让我们惊诧的是,像大骨节病和氟中毒这样的地方病,仍然还很严重。

  林芝地区医院接受过内地援助的许多医疗器械,但一些配套措施却没有跟上,像人员培训等也都存在着问题。听说有的贫困地区以前连消毒设备都没有,病人用过的针头就放在暖瓶里,加点开水晃一晃就算消毒了。但那里的人都会想些“土”办法,像拔火罐、梅花针等一些“土医”、“草医”都非常受欢迎。(责任编辑:桑桑)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