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生活

援藏的日子——我的雅鲁藏布

廖宏力    发布时间: 2006-12-27 14:02:53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孩提时最梦想的事就是能登上喜玛拉雅山,能到雅鲁藏布江中游泳、嬉戏。因为小学教科书上就有过藏族登山运动员试着爬上了称为 “世界最高峰” 的记载,也因为雅鲁藏布江象一条银色蛟龙,自西向东,摇头摆尾,从海拔6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发源,飞流直下,流经西藏高原南部的 “藏南谷地”,横穿喜马拉雅山,突然猛一回头,由东向南,告别藏区,流出国境,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雪域高原山之神奇、江之神秘,令世人无限向往,纷至沓来,总想撩开神山的面纱,探出峡谷的险要,闻闻藏区青稞的芳香……

  一、零距离亲吻西藏

  时间推移到1998年的春天,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志愿加入了湖南援助西藏山南的干部行列,同42名湖南援藏干部一道,带着组织上的重托,带着三湘父老的期望,同时也带着儿时的梦想,走向了高原之路。

  初到西藏,那里的一切把我迷住了。那雪山、那草地、那牛羊、那神秘的布达拉宫就在我的眼前,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命运就已与西藏零距离接触。已是五月底的时候,蓝蓝的天空几丝白云在飘动,在山南对面的岗底斯山脉,山顶是厚厚的白雪,山腰是一丝绿色都不挂的灰褐色,山下是一排人工栽培长得根粗叶茂的白杨林,耀眼的太阳照射出七彩的霞光,整个山脉倒映在雅鲁藏布江中,江中几只羊皮船由西向东顺流而下,船上的“阿姐拉”唱着震动心灵的藏歌。好一幅动态的中国天然山水油画,胜过任何工艺美术大师手下的作品。

  望上扎囊沟近处的山坡,一群羊羔觅食相当艰难,把地下三尺的草根都刨出来吃了,还爬到雅鲁藏布江边的树干上啃树皮,本来就难以成活的树苗就难逃脱此厄运了。由此我想到了环境与生存这一对矛盾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存在的,也是一时难以和谐相处的。几只秃鹰在雅砻河上空盘旋,在寻觅着河床上游动的河鱼与“水葬”遗留下的食物。听说藏族把鹰当神圣不可侵犯的神鹰看待,谁也不能猎取与捕杀。青稞田里两头牦牛头系红头绳,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帮藏民耕地,天近黄昏,看上去人牛都是难以坚持耕种下去,牦牛比人还偷懒,干脆倒下来,任藏民鞭抽嘴吼还是不想动弹。江边企盼搭车回家的人等候在公路上,见车便挥动长长的手臂,当一辆辆货车从身边擦过,内心的失望无以言表。朝圣的信徒手持转经筒不停地转悠,口中还念念有词,风尘仆仆,虔诚地赶往朝思暮想的寺庙,完成他们每年必修的功课,走完他们朝圣之路。看到路边和屋檐上随风飘摇的经幡,看到寺庙前喇嘛身着红色袈裟半边裸露的手臂,看到藏族姑娘脸上两朵特别注目的高原红,看到那些由于贫穷落后造成的一双双呆滞而又渴求的眼神,我在体味藏族风情、领略神奇的大自然美好景色之余,心中好像又倒翻了五味瓶,一阵阵心酸,一阵阵刺痛,不由投入十分的同情,感觉百倍的责任。

  我要去厮守三年为之援建的山南地区扎囊县,人口不足4万,土地总面积却有2100多平方公里,比我家乡103万人所占的国土面积差不多。县城就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处岗底斯山脉以南,距离拉萨130多公里,到拉萨机场45公里,交通方便,经济相对发达,是以农牧业为主,加工氆氇卡垫等手工艺品为辅的县域经济结构模式。在听财政工作汇报时使我触动最大的是财政收入情况。一个县的财政收入49万元,比内地一个小型企业和乡镇的收入都要少,在内地刚来西藏的人都会像我一样感到意外的触动。整个县的企业就是几家手工艺品加工作坊,而且这些手工艺品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商品交易意识在当地藏民头脑里面还没有形成,还基本上都是原始的以物换物。所以我深知在今后1000多个日子里怎样带领当地的干部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株洲市七名援藏干部,顶着高原反应的痛苦煎熬,克服生活不适,语言不通等多种困难,利用两个月的时间下乡串户走访调查,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三年援藏工作计划和“5411” 经济发展思路。(即:5个基地,4大产业,10个援藏项目,100万元财政收入)。

  二、香巴拉并不遥远

  “香巴拉”在藏民心里是世外桃源,神仙居住的地方。作为藏经传说故事,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一直是“净土”的最高境界,它寄托了世人对和平、宁静、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块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幸福美好的理想王国。据传,“香巴拉”隐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处的某个神秘地方,整个王国被双重雪山环抱,呈八个成莲花瓣形状,中央耸立的内环雪山,被称为卡拉巴王宫,宫内住着香巴拉王国的国王。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原、牛羊、青稞、湖泊、金矿及纯净的空气,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那里没有贫穷、没有忧伤、没有困苦、没有疾病、没有仇恨与死亡。因而成为藏民族心中向往和追求的地方。几代人期盼,几辈人努力,梦想摆脱困境,寻找通向香巴拉之路,成为那里幸福殷实的农庄主人。

  在我们走访调查的时候发现,藏民居住相对分散,而且好多是住在偏僻的山沟,海拔又高,耕作放牧不便,交通信息闭塞,也是当地致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想出一个大胆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他们从偏僻而环境恶劣的地方搬迁下来,安置在交通方便、水资源丰富、耕作条件较好的雅鲁藏布江边。我们同当地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扎其沟中的3个自然村合并为一,利用半年的时间完成搬迁、土地开垦、房屋新建、水井钻打、学校组建、新村组建等工作。该项建议得到地区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我们援藏干部带头捐款,每人对口扶助一户,当地县直机关和干部纷纷响应奉献爱心,在扎囊县扶贫帮困活动蔚然成风。我们同当地干部四处争取资金,努力帮助不愿意离开原故土的农牧民,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半年后一个有着50户、新成立的行政村以崭新的面貌奇迹般地在雅鲁藏布江边安营扎寨。新居搬迁后,搬迁的农牧民才真正体味到搬迁后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他们出门就是省级公路,吃水就在门口地下机压井里,耕作就在附近连片的农田里,有的家里还购置了农用车。现在他们逢人就讲搬迁后的好处和党的政策的英明,逢人就传颂湖南毛主席家乡的援藏干部“亚古都”!

  三、藏民的第二个太阳

  藏民有吃生食的习惯,牛羊肉沾上调味的辣酱和卤水花椒吃起来津津有味,我曾也试着吃过,那一股鲜味令人美得直叫好。但是,吃过后拉肚子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追寻西藏饮食习惯发展的轨迹,由于藏区缺少燃烧的木材和其它材料,取火给藏族农牧民带来非常大的困难,许多食物不能加工成熟食而进餐,离太阳近的藏区好在细菌繁殖受到一些制约。但是,根据现实的科学常识,许多细菌经过高温后可以杀死,能减少人体由于细菌传染而生发的疾病。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能世代以糌粑、牛羊肉、酥油为主食的藏族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

  根据高原日照时间长的特点,我们援藏干部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这一西藏目前最好的能源,帮助藏民解决生活上燃料奇缺的困难。决定在援藏三年捐助1000个太阳灶,启动“第二个太阳”工程。我们奔内地筹措资金,得到株洲市荷塘区政府、株洲市千金药业、株洲电力机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赴江苏盐城购置太阳灶,从几千公里把太阳灶押运进藏,归来后,马不停蹄将太阳灶分配给目前最困难的藏民家里,并负责安装调试,教会使用。搬迁到新村的布穷在刚喝上地下甘甜的泉水后,又喜得不要柴、不要煤环保型的太阳灶,止不住喜笑颜开,望着太阳灶上水壶口冒着滚烫的热气,惊喜地双手合十,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高声呐喊“我们有了第二个太阳!”。

  四、与“高原抗洪勇士”李劲松

  1998年8月16日,是我人生当中最难忘记的一天,也是山南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的日子,也是扎囊县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武警官兵奋力抗洪,同谱抗洪救灾英雄赞歌的时刻。

 

  那天清晨,忽然天空乌云滚滚,大风呼啸,接下来下起了瓢泼大雨,肆虐的扎囊河水借助地形坡势,滚滚直下,扎囊河堤多处地段被洪水撕开一条条口子,洪水翻腾着冲向青稞麦田,涌向新修的农牧民宅院,眼看着一栋、两栋……多栋房屋坍塌在洪水之中,拉萨至泽当公路也危在旦夕。扎囊县委书记侯李平急切地用电话通知我:“立即组织全县机关干部、驻军部队、武警官兵赶赴扎塘镇羊嘎村抗洪救灾”。15分钟后,一支300多人的尖兵分组达到了指定地点。我带领县委办公室人员和扎囊县武警中队11名官兵,同时赶到了离雅鲁藏布江只有20米的地方——洋嘎村。赶到时看到村中103户、486人几乎全部聚集在堤上和河边的拉泽公路上。壮劳力正用麻袋装起一袋袋石头、沙土扔向缺口,妇女和孩子望着少见而又凶猛的洪水,早已惊慌失措,啼哭不止;老人从有记忆以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只是双手合十,祈求菩萨救苦救难。农牧民看到救灾队伍到来,喜出望外。我们达到现场后立刻商量了抢险方案,就地取材,先用废弃在公路旁的汽车大梁横放在决口中央,企图用它起固定沙袋作用。我们向决口投掷了好多沙袋,但是,都被冲走了,毫无阻挡洪水的作用。武警中队指导员李劲松主动提出让他们11个武警战士下去用身体去拦截阻挡洪水,我和在现场的县委领导都坚决反对,觉得太危险,不能鲁莽行事。近处又传来房屋坍塌的声音,农牧民高声的啼哭声越来越使人焦急。虽然是8月中旬,可在西藏由于雪山融化汇入扎囊河中,洪水温度还是在零度以下。11名武警战士在李劲松的带领下用长绳连接后,一齐纵身跳入刺骨、翻滚的洪流,我和在场的部分干部群众也纷纷跟着跳入,洋嘎村村长普布次仁一撸胳膊,喊道:“乡亲们,援藏干部和子弟兵为了我们,勇敢地用身体阻挡洪水,我们大家一块儿下啊!”于是,在场的十多名不谙水性的青壮年纷纷跳进水中,与我们和子弟兵一同搏击。在人墙的阻拦下,洪水速度放慢了,在岸上的同志快速向溃口抛进沙袋,眼看溃口就要堵住了,可是,险情又发生了。下游又被冲垮一个10米宽的口子,把下河堵溃口的人全部冲到扎囊河去了。我和其他人用尽全力,游到了岸边,可是,11名武警因在水中时间长,又是被绳索连接在一起,无法游到岸边。眼看11名武警战士有生命危险,我带领在岸上的群众组织抢救。我抢先再一次跳进河流,拿着柴刀将系在战士身上的绳索割断,让他们各自分离开来,岸上的群众又用绳索将其拉到岸边。一个、两个……,11个人救起了10个,还差一个,并且没有发现指导员李劲松。人们在岸上呼喊着:“指导员!”。 一些有经验的老人急忙向下游跑去:“快到下游拦住,快救武警同志啊!”。忽然,在接近扎囊桥墩的地方发现了一头黑发浮出水面,我顶着洪水的冲击,在岸上绳索的保险下一步一步向李劲松游去,刚接近时发现他被一棵树桩压住,我用了全身力气才把树桩搬开,将他托向水面,并解下我身上的绳索系在他身上,由岸上的人将他拉走。我失去绳索后也被洪水冲到了桥下,我一手拉住桥墩缝中的一树根,用力垂死挣扎,等待着人们来救助我。忽然间,我失去了知觉,感觉眼前一片漆黑……。听后来人们说我也是被人用绳索从桥下吊上去抬走的。

  李劲松和下水的武警救起后,都经过了溺水后的处理救助,有9名战士脱险,李劲松和杨勇还处在昏迷之中。正在此时,时任山南地委副书记巴桑闻讯赶到,将李杨二人送到了扎囊县医院。自治区、武警西藏部队领导非常重视李劲松和杨勇的抢救工作,三天辗转了地区和军区几个医院,杨勇活过来了,但是李劲松永远闭上了眼睛。受伤的我在医院听到此噩耗,悲痛万分,泪如泉涌。

  英雄的美名镌刻在人民心中,英雄的故事流传在雪域高原。

 

  我在抗洪战斗中也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赞扬,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我揉着红润的眼睛说:“李劲松不愧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党培养起来的好干部,士兵的好兄长,藏族人民的好儿子。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正象他那名字一样,象一颗挺拔的劲松,永远矗立在西藏大地,植根于西藏人民心中。同时,他的壮举坚定我们援藏的信心,我们将以他为榜样把青春热血献给西藏。” (稿件来源: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走进西藏》栏目)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