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生活

江苏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工作纪实

王杰学    发布时间: 2006-12-04 09:32: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即使明天离开拉萨,今天我们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江苏省第四批援藏干部自2004年7月进藏工作以来,牢记使命,恪守职责。他们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和江苏援藏干部的优良作风,为拉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和谐拉萨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藏工作以来,江苏省援藏干部十分注重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格外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相处时,他们始终做到尊重第一、团结至上、以诚待人,用真诚换真情、用真情换真心,并注意搞好各族干部之间、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经受了政治合格的考验,体现了政治上过硬的良好素养。

  江苏省援藏干部牢记使命,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真心实意为拉萨人民谋利益、办实事。在援藏项目建设方面,确保每一分援藏资金都用到拉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2004年7月以来,除了江苏省每年固定的6000万元援藏资金外,全体援藏干部主动到后方单位多渠道争取援助资金,每年争取的资金超过4000万元。

  特别是在县里工作的援藏干部,不断拓展援藏工作内涵,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加快发展。如在林周县工作的孙悦良、张炳华、刑文龙三位援藏干部,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在对口支援层次上,帮助林周县10个乡镇与苏州10个发达乡镇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并且延伸到两地机关部委办局之间建立帮扶关系,使援藏由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化为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自觉行动。在拉萨市直经济部门工作的援藏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出谋划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拉萨市乡企局担任局长的孔祥林,通过采取招商引资、引龙头、育龙头、促龙头加快发展等措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八一农场担任场长的孟亚平,进藏工作后提出了“科学定位、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经过两年的实践,农场固定资产由2003年底的3259万元增长到5028万元,增长了55%。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江苏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不仅引进资金、项目,还大胆借鉴和积极引进江苏省发展的先进理念,积极倡导创新、创业、创优的观念,运用市场化手段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化解发展中的难题。去年11月,江苏省全体援藏干部分别深入到曲水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开展了援藏工作现场观摩交流活动。观摩了4个县的援藏工作,交流了援藏工作经验,探讨了援藏工作的新思路,促进了对口支援工作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

  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江苏省第四批援藏干部还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的优势,尽心尽力建设和谐拉萨。如在市检察院任副检察长的刘加云,发挥精通检察业务优势,在检察办案制度和规范建设、检察宣传、检察业务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市审计局任副局长的吴国平,两年来直接参加现场审计项目超过20个,涉审资金超过亿元,查处入库金额100多万元。在市科技局任常务副局长的朱近忠,通过积极联系协调,形成了以省科技厅为龙头、市县科技局、科研院所及企业对口帮扶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式援藏。两年来累计争取援藏资金450多万元。

  援藏期间,江苏省援藏干部努力克服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扎扎实实开展好对口支援工作。如在柳梧大桥工程建设项目工作的王立权、肖全、王银锁三位援藏干部,是江苏省政府应拉萨市政府要求,于2003年11月选派进藏的,在藏时间最长。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创造了西藏最大跨径的复式钢箱提篮拱桥纪录(主跨120米,副跨130米),是全国范围内罕见的大跨径“巴塞罗那”结构体系。还培育了西藏本地一批交通工程技术人员,实现了西藏交通史上立交桥“零”的突破。

  在这批拥有50名援藏干部的庞大队伍中,有42名援藏干部援藏期满后就要离开拉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他们表示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如一地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始终如一地维护好江苏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站好最后一班岗,向两地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