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他把那三年援藏深深珍藏在心里,表示将用一生来回味。
起初,杨纪朝受中国纺织总会的委派,到西藏自治区工业电力厅工作。后来,因机构改革,转入西藏自治区经济贸易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职务一直是总工程师、党组成员。
当年,西藏自治区工业电力厅党组派杨纪朝负责拉萨啤酒厂的改制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杨纪朝原本是学纺织专业的,是恢复高考后首批纺织院校的毕业生,曾在纺织工业部、纺织总会工作了十多个年头。可是,作为专业技术干部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后才知道这里的轻纺企业更多的是以轻工企业为主。他没有自暴自弃,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只得边学边干。他知道,按照中组部关于总工程师的职责要求,总工程师应该是所在单位技术负责人和权威,负有技术方面全面的职责,为所在单位提供保障作用。他比照自己的实际工作岗位,感觉所学与所承担的职责相差甚远。为此,他以挤时间学习专业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杨纪朝经常说:“这对我来讲,既有工作难度,也是一次学习机会。”
于是,学纺织的杨纪朝捧起了与酿酒有关的专业书。《酿造》、《啤酒工艺与控制》等一摞专业技术书籍成了他钻研的重点。他还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向有经验的工人、技术人员学习。他心里明白:“只有懂得专业知识,才能在工作上做到说话有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就基本掌握了啤酒生产的整个工艺、原理、技术指标,以及指标的控制手段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关部门把拉萨啤酒厂改制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杨纪朝便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调研活动,着手建立起一系列例会制度和工作调度制度,及时了解、协调、指导拉萨啤酒厂改制工作,及时研究、梳理企业改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此基础上,他紧紧抓住四川光大金联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的愿望,同该公司领导多次协商,促成合作,并亲自起草了双方合作的章程和协议书等一批文件。杨纪朝知道,拉萨啤酒厂要发展,必须借助外力,自己惟一能做的是充当使者,力促合作成功,实现共同商议。
刚开始双方虽然有合作的愿望,但一谈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涉及控股问题、资产如何划分、非经营性资产托管、人事安排等诸多问题。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经常出现误会、猜疑等不愉快事情,杨纪朝从中做了大量劝说、澄清事实工作,使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并为拉萨啤酒厂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工艺、质量控制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为拉萨啤酒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工作的不断进展,进行了合资,股份制改造直至成为上市公司,杨纪朝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一直唱主角。杨纪朝回忆自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时,淡淡一笑:如果把拉萨啤酒厂改制、上市的整个工作比作一部机器,我就是这部机器的一颗螺丝钉,为整部机器的运转起到了应起的作用。雷锋同志说:“要作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认为,除此之外,还要在机器上永不松动,这就是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在西藏的几年间,杨纪朝曾多次到林芝,重点了解林芝毛纺厂的情况。为了使该厂的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加工深度,杨纪朝曾与北京服装学院联系,让该厂派人进修服装设计。与此同时,还就该厂的发展方向、国际国内毛纺产品流行趋势、企业改造方向等提出建议,提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企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改造方向,并为厂方接受,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杨纪朝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尽快发展西藏经济,使西藏尽快富起来?杨纪朝认为,经济建设要结合实际,从宏观上讲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应当结合实情,毕竟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是有条件的,需要资金、技术、管理、工艺、市场划分等前提条件。在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盲目上项目,不然所谓的资源优势就可能变成经济负担。杨纪朝曾长时间研究如何找准地方的优势与劣势,分清市场,使资源本身升值,为地方经济决策起了智囊作用。杨纪朝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开阔的思路,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稳定和发展,是援藏干部的使命,杨纪朝从未懈怠。到西藏前,杨纪朝对西藏了解甚少,到西藏后,对达赖其人及其分裂祖国的行为和西藏分裂斗争的现实的了解,使杨纪朝认清了达赖集团的真实目的,让他认识到同达赖集团斗争是严肃的政治斗争。从内地来到西藏,杨纪朝强烈感受到这里同达赖集团的斗争非常尖锐、复杂,是斗争的第一线。在这场严肃的政治斗争面前,他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坚决反对达赖集团分裂祖国、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冬去春来,杨纪朝脸变黑了,人也变瘦了。一次,他到北京办西藏有关企业改制的批件,顺路探亲,爱人都不敢相认,孩子远远地跑开。
不,身为援藏干部的杨纪朝没有变!还是敢打必胜的七尺男儿,还是那个能忍耐能吃苦的铮铮汉子,还是那样满腔热血!
(责编:南卡)